首页 原创 正文
从“景点旅游”到“场景生活” 昆明“双节”文旅搞出新意
昆明信息港    09-30 23:08:27

“双节”将至,昆明推出一系列活动与举措,看似是节假日的常规动作,细察却可见理念之变:文旅供给正从资源陈列走向场景营造,从景点旅游迈向生活体验。

纵观昆明各区推出的活动,文旅要素的跨界融合与生活场景的多元构建正在成型。滇池绿道草海开合浮桥亮灯,讲武堂响起红色旋律交响乐,翠湖边上云咖飘香,非遗与市集相伴,无人机烟花秀与湖光山色相映……这些安排,已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艺术创意与市民日常深度融合,塑造出可参与、可沉浸、可回味的复合场景。

这种“场景化”的旅游供给,实质上是对旅游本质的重新理解。如今,不少游客喜欢“慢下来”,他们要的不仅是“看过”,更是“体验过”;不仅是“到达”,更是“融入”。今年国庆假期前夕,泉州市文旅局推出的宣传片《来泉州漫游慢生活》走红网络。短片没有延续传统旅游宣传片的常规套路,而是犀利戳中当下“特种兵式旅游”的痛点:赶场式旅游让年轻人比上班还累。

在这样的情境下,昆明搞出新意,以“气候、鲜花、咖啡、空间”为媒介,传递的不是候鸟式逃离,而是把生活搬到更好的风景里。游客们来昆明,大可慢下来随心境,在呈贡赏花、在晋宁寻静、在阳宗海逐浪,抑或者去翠湖,来一杯咖啡,真正地“慢慢逛”。

然而,场景营造只是起点,体验的持续优化更需要制度与诚信的支撑。更高层面的制度已经出炉,8月12日,云南正式实施《云南省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诚信建设10条措施》,通过构建完善守信激励、失信约束、严重失信惩戒的三级信用监管体系,奖优罚劣,正是在为这种深度旅游体验“保驾护航”。其意义在于,让游客不仅在山水间感受诗意,更在每一次消费、每一次服务接触中收获尊重与安心。

从资源到场景,再从场景到体验,昆明这个“双节”的探索也许证实:文旅产业的竞争已从“谁有更多景点”转向“谁能提供更丰富、更真实、更美好的生活体验”。而当鲜花、咖啡、音乐、非遗真正融入游客的日常,当一些地域化的独特体验浸润游客的出行,当诚信与服务让游客回头再来,才更有利于“旅居云南”成为一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现实,助推云南文旅更上层楼。(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薛江涛)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