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清晨微风拂过,绵绵细雨浸透了发丝。10月1日的东风广场上,不到6时,就早已被人群与炽热的情感所包围。在无数仰望的目光中,92岁的朱明琼奶奶坐在轮椅上,胸前别着闪亮的党员徽章,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她一夜未眠,清晨早早出门,只为这一刻。“希望中国越来越好。”她轻声说出的,是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心愿。
几乎在同一片天空下,城市的另一隅,滇池的波光映照着“未异视觉国风馆”的喧嚣与雅致。夜晚,古筝悠扬,少年们身着定制国风服饰,正进行一场“飞花令”挑战,负责人木凡,这个1996年出生的建水青年,正从容地穿梭其间,他要让传统文化在这个国庆假期,“以可触摸的方式融入日常”。而在城市以北的一间工作室里,掐丝珐琅手艺人段殊正俯身于案前,指尖金丝蜿蜒,勾勒出山河的轮廓。她坚信,“爱国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从东风广场肃穆的升旗仪式,到滇池畔沉浸式的国风体验,再到工作室内匠心独运的指尖艺术——昆明,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其市民的爱国表达,正如同一首变奏曲,在国庆之日,奏响从厚重仪式感到多元生活化的和谐乐章。
从见证到在场
跨越三代人的行动轨迹
爱国,对于朱明琼奶奶而言,是刻在生命年轮里的信仰。15岁参加革命,19岁入党,50多年党龄……她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曾是云南省电力干部学校教师的她,在党的领导下,亲眼见证了昆明从边陲小城到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沧桑巨变。
“我心里很高兴,家人很多都是党员,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如今的好日子。”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这份热爱,外化于行动,便是哪怕坐着轮椅,也要在国庆日来到东风广场,完成一场庄严的仪式。她的子女说,老人平日最爱看新闻,尤其是国际新闻。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持续一生的关注与牵挂——她的爱国,是内敛而深沉的,是“国家”二字重于泰山的责任。
如果说朱奶奶的爱国是“凝视”与“见证”,那么24岁的杨晓倩则选择用双脚去“丈量”,用双手去“创造”。
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的她,目前是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镇的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当初她想去更远的新疆,虽因家人担忧未能成行,但“青春只有一次”的念头,让她毅然选择了这条“让青春充实”的道路。
在边远乡镇服务两年多,她对“爱国”的理解,已从书本概念“沉淀为有温度、有泥土气的实践”。她记忆中最触动她的经历,是在镇中心幼儿园作为“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整理内务,和他们聊天、做游戏。“这看似微小,却是在为祖国的未来夯实情感的基石。”杨晓倩说,“一个被温柔以待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用善良回报社会;一个拥有快乐童年的心灵,才能积蓄起建设家乡、热爱国家的内在力量。”在她看来,爱国从来不是宏大而遥远的口号,而是由无数次实实在在的“守护”构成的日常:在乡镇清理垃圾,是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服务赛事,是守护乡镇的人文温度;呵护留守儿童,则是守护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这代人理解的爱国,更倾向于‘在场’和‘参与’——当国家需要时,我们在;当生活场景需要温暖时,我们也在。”杨晓倩的话,代表了一代年轻人的转向:“爱国从一种情感认同,转变为一种责任行动,从广场走向了田野与街巷。”
从技艺到心意
可分享可触摸的爱国情怀
当杨晓倩在乡间夯实爱国的“基石”时,在城市时尚前沿的滇池之畔,年轻人也以多种形式表达爱国之情。
木凡的“未异视觉国风馆”是国庆、中秋假期昆明福保的一个热点。在这里,茶、酒、咖不再是割裂的选择,新中式与工业风完美融合,滇派刺绣与水墨书画相映成趣。
木凡精准地洞察到“国潮”兴起背后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既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必然爆发,也是中国经济崛起后大众自信心态的呈现。”他的客户涵盖老中青,证明“国风”不是小众文化,而是属于时代的“时尚风标”。年轻人购买国潮产品,看重的不仅是设计、品质,更是文化情感价值。
同样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还有掐丝珐琅手艺人段殊。“爱国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生活的细节里:用一件珐琅器皿盛放三餐四季,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向身边人讲述掐丝珐琅的故事,是对文化传承的助力。”段殊说。
创作“锦绣山河”家国主题作品时,她的心境更沉、更敬。“不只是追求工艺精致,更像在‘用珐琅讲家国故事’,每根金丝、每抹釉色都要扛着情感重量。”段殊坚信,在快节奏时代,“沉静下来,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技艺深爱的表达。为了拉近作品与年轻人的距离,她与西南联大合作,将校训、校舍化为金丝书签;她发布短视频教程、推出珐琅盲盒,让古老技艺“潮”起来。
从木凡的国风文创,到段殊的匠心创新,传递出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与创造性。
从仪式到日常
一座城市的情感中轴线
从朱明琼奶奶对升旗仪式的守望,到杨晓倩的基层实践,再到木凡和段殊的匠心传承——昆明人的爱国情怀一脉相承。
夜幕降临,滇池上空或许会绽放绚丽的烟花。那辆曾穿行于蓝花楹隧道、满载温柔的“未异”花车,与东风广场上仍未散去的人群,共享着同一片璀璨。
朱明琼奶奶在家中的电视前,或许正关注着国庆新闻;杨晓倩在乡镇的夜色里,整理着一天的工作日志;木凡的国风馆依然灯火通明,笑语欢声;段殊的工作室里,又一抹釉彩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映照着她让珐琅成为昆明“文化日常”的愿景。
他们的爱国表达各异,却共同丰富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和声。从东风广场的历史回响,到滇池畔的时代浪潮,昆明人的家国情怀,正以更丰富、更自信的姿态,融入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步足迹之中。这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情感中轴线,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与脚下这片值得热爱的土地。(昆明日报 记者陈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