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建强产业链提升农业整体素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云南日报    10-04 09:53:17

40多年前,第一株剑兰在昆明斗南种下,一个关于云花产业的奋斗故事就此展开。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上,吸引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报名参观洽谈。近5年来,云花产业高速高质发展,达到每年给全球每人提供2.5枝鲜花的“超头部”产业体量,云花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195万亩,鲜切花产量209亿枝,均为全国第一。产业形成了千亿级规模,产品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全国花卉市场70%的份额。

“十四五”以来,云南聚焦“1+10+3”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抓实“六项重点工作”,高原特色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截至2024年,云南重点产业农业产值达5446.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3∶1。

除鲜切花外,云南茶叶、蔬菜、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同样站在国内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十四五”期间,云南以绿色为底色,大力推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茶园面积超800万亩,茶叶产量58.6万吨,有机茶园面积189万亩,保持全国第一。2024年,云南蔬菜种植面积2063万亩、产量3094万吨,有机蔬菜生产面积居全国第一,蔬菜出口居西南地区第一;咖啡种植面积126.7万亩、产量15万吨,占全国的98%以上,稳坐中国咖啡产地的“头把交椅”。云南拥有全国51%的中药材资源,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全国5000多种中成药使用云南原料的就有3500多种。

5年来,云南农业高质量地完成“十四五”规划,收获一系列“第一”。盘点云南“菜篮子”“花瓶子”成绩,见证着云南农业向新向上向好的稳健步伐,农业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特色农业屡屡斩获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并实现了从种得出到卖得好。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延链补链让云南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强农必先强种。全省科研、企业等育种单位积极开展育种攻关。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达3412个;通过国家登记的马铃薯、大麦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566个;通过省级鉴定的咖啡、食用菌等特色作物品种364个。

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截至2024年,全省设施蔬菜产量900万吨,占总产量的29%;鲜切花基本全部采用设施种植,产量104.5亿枝,占总产量的49.8%;设施小浆果产量占比达47%;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43%。

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创建7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55个农业产业强镇,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不断完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5年来,全省累计建成冷库7300余座、库容780万立方米,基本建成围绕蔬菜、水果、花卉等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区域性、综合性冷链物流设施集群。

数智技术深嵌农机装备、融入农业生产、助力农事服务,深刻改变着云南农业生产方式。全省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打造,每年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秋日里,澜沧江畔茶香四溢,千年古茶与时代新韵在此交融;晨光拂过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的玻璃温室穹顶,设施农业让云花开得更艳;高黎贡山的臂弯里,阳光下咖啡挂果静待丰收……5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更加明显,全国鲜切花定价权在云南、“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这是对“十四五”以来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嘉奖。云南“土特产”凭实力获得话语权,同时做到让人们吃得更丰富,生活更美好。(云南日报 记者王淑娟)

编辑:王奕然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