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走进昆明首座适老化农贸市场五里多农博广场——看银发经济里的民生温度
云南日报    10-05 09:48:16

适老化改造后的五里多农博广场更便民。

五里多农博广场内,老人们在楼梯转角空间休息,这里全部配备带扶手的座椅。

五里多农博广场大部分摊位推出了敬老专项优惠。

聚焦

清晨的五里多农博广场,烟火气在晨光中氤氲开来。手提菜篮、推着小车的老年人缓步穿梭其间,挑选着新鲜食材,累了可以在新改造好的适老化条凳上歇脚,还可以到“老茶馆服务站”里续上一杯热水。“菜价便宜,服务也贴心,两三天就来一次。”不少老人的反馈,是对昆明首个适老化农贸市场的满满认可。

适老化改造的民生逻辑

这座位于民航路的农贸市场,原为老东站农贸市场,2016年搬迁到现址。如今它已是昆明主城区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日均人流量达三四万人次,周末可达五六万人次,其中老年顾客占比过半。

2025年初,云南建投集团响应省委、省政府“发展银发经济”的部署,将适老化改造列为五里多升级的核心内容,让这里成为昆明首家系统化推进适老化改造的农贸市场。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老年人的生活圈’,涵盖购物、健康、休闲、社交,甚至情感记忆的全方位服务。”五里多农博广场市场管理员范小鹏介绍,改造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扩大了室外休息区与楼梯转角空间,全部配备带扶手的休息座椅;安全指示牌被换成超大、反光材质,方便老人识别;楼梯加装了可临时放置菜篮的栏杆,减轻老人负重上下楼的困难。通风、消防、排污系统也同步升级,15台新风设备重点改善卫生间与排污区环境,900个摊位完成标准化改造,信息公示栏统一嵌入支付二维码与证照展示……

在五里多农博广场,民生温度还体现在实惠的菜价上。在晏丽的蔬菜摊前,整齐码放着黄瓜、茄子、番茄、白菜等新鲜蔬菜,“这里摊位费不贵,而且人流量大,所以菜价便宜。”“同样品质的大理核桃,别的农贸市场卖25元,这里卖18元。”核桃摊主胡杨女士的账本,印证着五里多薄利多销的定位。在五里多,还有更多经营单品蔬菜的摊位,堆码成山的大葱、白菜、西红柿,都是摊主对广场人气的底气。

适老化改造后,大部分摊位都推出了敬老专项优惠——大理巍山锅巴豌豆粉摊位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有“60岁9折、70岁8.5折、80岁8折”。来自福建在昆明居住多年的吴福坦言:“这里菜价便宜、品类多,对老年人也很照顾,我们每周都愿意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来买菜。”

通过源头直供,从产地到摊位减少中间环节,五里多农博广场真正做到让价格更亲民。市场负责人介绍,为持续保障菜价实惠的优势,市场租金2016年以来一直保持平稳,并严格监管商铺转让行为。同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旨在通过精细化运营与管理效率提升,进一步稳定物价、惠及民生。

打造更有温度的银发经济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产业已经不仅是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课题,更要融入农贸市场这样的城市毛细血管里。五里多农博广场的适老化改造探索,不只是硬件上的升级,还以灰砖墙上的老式招牌、竹编货篮里的鲜果、老茶馆服务站里的八仙桌,复刻出老昆明的市井记忆;征集老照片活动更让市场成为连接代际的纽带,让买菜不再是功能需求,更成为充满烟火味的温暖日常。

在市场负责人看来,五里多农博广场要让老人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于是,广场里悄然出现了消失已久的“裁缝铺”“平价理发店”。理发师朱芳的摊位是今年8月开业的,“现在一天能服务二三十位老年人,都只收6元,90岁以上只收4元。”她说,“这里老年人多,租金不高,我们也能提供更实惠服务。”

老人买菜时,可量血压、远程挂号,甚至建立健康档案。在五里多,“农贸市场+医疗”的模式,让“一刻钟生活圈”真正覆盖健康需求。

“五里多农博广场作为全省老年人客流较为集中的场所,每日人流量比较大,协会将和市场加深合作,探索适老化服务的深度拓展。”云南省敬老助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泽涌表示,在目前合作基础上,协会将增加银发志愿者投入数量,引导更多专业机构入驻,“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服务内容,结合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节点,推出更专业的健康指导和优质产品,推动健康服务走向常态化、精细化。”

市场负责人透露,未来将积极探索运营模式转型和农贸市场数字资产的建设,通过集中采购和配送业务拓展,让利更多商户与消费者。目前,市场已腾出三楼超过1000平方米的场地,计划引入老年食堂、老年大学教学点、手工坊等多元业态,进一步拓展银发经济服务链条,希望将五里多从传统农贸市场升级为昆明首个适老化服务综合体,为老年群体打造更加完备、便捷、温暖的一站式生活空间。

记者手记

走进五里多农博广场,细节之处皆温度。适老化改造远不止于扶手椅、大字牌、优惠价,更是一种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关照”的深刻转变。从这座日均人流量几万人次的市场,我们看到,银发经济可以是浸润着烟火气、人情味的民生现场。

它重新定义了一座城市该如何适老——不是被动适应老龄化,而是主动构建对长者的尊重与包容。从老式招牌、八仙桌,到裁缝铺、平价理发,再到健康服务、社交空间,五里多市场试图复刻的,是一代人的记忆与习惯。

适老化改造的背后,是一种可持续的民生逻辑:通过源头直供、稳定租金、数字化管理,让实惠真实可感;通过多元业态拓展,让服务真正适老又惠老。

银发经济不是一次性的硬件投入,而是一场需要长效运营、多方共筑的系统工程。五里多市场的探索或许才刚刚开始,但它已向我们证明: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如何对待那些走得慢的人身上。(云南日报 记者杨抒燕 李莎/文 陈飞/图

编辑:张水燕    责任编辑:劳学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