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 李永松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乡村多元价值,夯实绿色农业之“基”、塑造民族文化之“魂”、畅通旅游市场之“媒”,把独特的生态、文化、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云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必然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对云南而言,如何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和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系统性地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是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密码。当前,云南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取得显著成就。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潜藏着结构性挑战,如产业融合层次不深、链条不长、品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农、文、旅相关部门缺乏协同性机制,不同产业之间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这意味着,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是云南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若停留于“农业+旅游”的浅层叠加,不仅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更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带来生态破坏和文化“空心化”的风险。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农文旅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这要求我们以系统观、整体观重塑乡村产业体系,探索一条将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的“点绿成金”之路。
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乡村多元价值是融合的基础逻辑。这一融合并非产业的简单拼接,而是以农业为生态本底、文化为内生灵魂、旅游为转化媒介的有机价值循环,旨在产生“1+1+1>3”的叠加效应。一是以“农”为基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融合所依托的“农”,是以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特色化为方向的现代农业。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云南农业正经历一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深刻变革,农业超越单一生产功能,通过绿色生产实践塑造健康优美的生态系统和田园景观,其本身已成为核心的“生态产品”。二是以“文”为魂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云南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比分别高达86.36%和80.1%。这些根植于乡村的多彩民族文化与农耕文明是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的文化维度强调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创新性转化,维护其“原真性”和“活态化”。红河哈尼梯田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吸引全球目光,不仅在于其宏大的景观,更在于其背后维系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千年农耕文化系统。实践表明,最地道的文化能塑造差异化品牌,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三是以“旅”为媒打通“两山”转化的关键通道。以旅游业作为市场引擎,将生态与文化价值通过康养、旅居、研学等新兴业态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些新业态与云南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底蕴高度契合,为高附加值的价值转化创造了条件。如赤水河流域的跨省生态补偿、元谋县的林业碳汇试点交易等的相关探索,有效解决了生态公共产品难以定价的市场失灵问题,是生态价值显性化、市场化的有效路径。
构建云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实践路径。为推动云南农文旅融合从“盆景”变为“风景”,需构建系统性实践路径,重点在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和人才支撑等方面协同发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治理。建立省级农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规划、政策、项目、品牌统筹。在考核中引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等绿色指标,与GDP并重,引导形成正确政绩观,凝聚深度融合合力。二是创新价值实现与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机制,总结推广红河哈尼梯田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孟连牛油果的“334”利益分配等成功模式,让村民成为发展主体和主要受益者。拓展生态补偿、碳汇交易、自然资源资产入股等价值实现渠道,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三是加速数字技术赋能与品牌塑造。升级“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功能,建设集管理、服务、营销、追溯于一体的数字支撑体系。依托大数据开发个性化产品,整合全省资源塑造“云南绿色健康生活”整体品牌,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四是培育扎根乡村的新型人才队伍。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和培育“新农人”、乡村职业经理人、文化传承人。建设乡村实训基地,鼓励返乡青年、艺术家、科技人员等投身乡村,为融合注入活力。
[作者分别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农村处处长;本文系202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云南农业绿色转型的实践困境与政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K2025YB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