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落日余晖为春城披上一层金纱。昆明的台北街被暖黄灯火与诱人香气包裹。138米的青石板路上,蚵仔煎滋滋作响、大肠包小肠香气扑鼻,2500公里外的台湾风味在此落地;而台北的昆明街,正载着70余载的乡愁遥遥呼应。
这个中秋,一街两岸、一味同心,一场以美食为媒、以亲情为核的“两岸一家亲”交响,正于此间缓缓奏响。
一摊一味总关情 一口尝尽两岸味
“我在台北万华出生,我家就在昆明街。现在,我来昆明开了一条台北街。”大肠包小肠摊主敏敏一边利落地切开糯米肠,塞入油润的香肠,一边对记者说。作为台北艋舺夜市理事长,她带着18年的夜市运营经验,将最原汁原味的台湾小吃带到了春城。
她的坚持,近乎执拗。“我的肉肠、糯米肠都是自己灌制,从台湾带来的配方。”她回忆,曾有一个在昆明读书的台湾学生,买了一份大肠包小肠,咬下第一口后就红了眼眶。“他说他在这边好多年,没吃到这么正宗的家乡味了。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同样执着的,还有旗鱼黑轮的摊主林益生。他的摊位前,总围满了好奇的食客。“我要让昆明人吃到真正海鱼的味道,”林益生解释,“西南内陆很难吃到新鲜海鱼,我的鱼浆都是在福建厦门合作的渔港挑选最新鲜的海鱼,打成泥后用冷链运过来的,物流成本很高,但我自己承担,为的就是还原那个味道。”
他端出一盘刚炸好的旗鱼黑轮,外酥里嫩、淋上酱汁十分美味,这种被视作“鱼包蛋”的小吃因其独特名称和外观使其在众多小吃中脱颖而出,成为台湾夜市的热门选择。“黑轮是将鱼浆制作成圆形的鱼丸,然后在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因为“黑轮”在本地的知名度有限,每当有顾客询问时,他总会热情地讲述,他不仅在卖小吃,更是在讲述一段跨越海峡的历史。
而在蚵仔煎的摊位前,摊主胡弘鸿正熟练地浇上蛋液与地瓜粉浆。“海蛎都是从福建空运过来的,成本很高,但没办法,不用这个味道就变了。”他坦言开业初期客流量并不稳定,但仍坚持原味,“很多客人是因为《转角遇到爱》这类台剧知道蚵仔煎的,我想让他们尝到电视剧里的那个味道。”
一街隔海遥呼应 两岸美食同奔赴
“我来昆明之前,对这里最深的印象,就是台北有一条昆明街。”林益生回忆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怀念,“那是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西门町的闹市里,充满了年轻人的幻想。”如今他在昆明的台北街开店,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呼应。“这条街不只是一条商业街,更是6万多名在滇台胞‘回家的味道’。”
远在台北的昆明街,是连接两位摊主共同记忆的纽带。敏敏的讲述更为具体:“我是在万华出生的,昆明街就在我们那边,旁边有一个古迹叫剥皮寮。”她解释道,清代时,桃园的木材顺水漂到出海口,人们在这里剥去树皮进行交易,形成了台北最早的港口,也孕育了台湾最早的小吃文化。如今“台北街”的牌坊在昆明立起,两条隔海相望的街道相互呼应。
“这是一种双向的奔赴。”敏敏感慨道。“我们把台湾的风俗、历史人文和美食介绍给昆明,也希望昆明人去台湾时,能到万华的艋舺夜市、昆明街走一走。”她说,这是一种双向的奔赴,不仅是地名对应,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交融。
在台北街上,美食并非唯一的风景。台湾电音三太子的神偶踩着动感的节拍起舞,引得大妈们也跟着摇摆;色彩绚烂的“彩虹眷村”壁画前,挤满了拍照的年轻人;摊车前的灯火,照亮了一张张满足的脸。
“把台商当家人” 春城暖意护团圆
近年来,昆台合作进入新阶段。昆明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对台产业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要点,明确规划台商产业园、制定系列政策、完善工作机制等12项重点任务。台北街从动工到落成,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这样的“昆明速度”,让项目运营负责人昆明云台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启展很感动:“政策指向清晰、营商环境到位,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五华区委、区政府主动对接,效率非常高。”
“以前是台商‘提包找机会’,现在是政府主动铺路、积极合作。”陈启展说。今年初,市委主要领导与台湾经贸参访团座谈,现场气氛热烈,并要求相关部门“列出时间表,明确任务书”,推动项目尽快落地。“把台商当家人”这句话,成为昆明对台营商环境的座右铭。
这种“家人”般的对待,摊主们感受最深。“当地的领导对我们很照顾,有问题马上解决。”敏敏说,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公司还为他们安排了住宿,事事关心。“他们知道我们在台湾做夜市很辛苦,所以在这里做了有屋檐的摊铺,可以遮阳避雨,真的很不错。”
林益生也深有同感:“当地政府和公司给我们的帮助非常大。他们说,只要我们把产品用心做好,宣传、活动资源他们来导流。”他的员工娜娜是本地人,相处得像家人一样。“我听不懂方言时,她会帮我解释。我需要向客人讲述产品故事时,她也会在一旁帮忙。”
北纬25度共鸣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昆明和台北都在北纬25度线上。这种奇妙的亲切感,渗透进生活的细节中。林益生对此非常认同:“这边的茶文化很盛行,台湾也是。虽然云南主打普洱,台湾喝高山乌龙,但那种爱茶、品茶的氛围是相通的。”他被昆明的气候与包容打动,甚至惊喜地在昆明街头找到与台湾口味相近的手摇茶饮。
舒适的气候,则成为几乎所有台商决定扎根的重要原因。“这边夏天非常舒服。”敏敏笑着说,“我们卖的不只是小吃,更是剪不断的乡愁和走不散的亲情。我已经考虑在这边买房养老了。”她透露,自己在篆新农贸市场附近看中一套房子,“三居室的,价格 很适中。”
胡弘鸿也坦言:“这边的气候蛮舒服的。”虽然生意还在培育期,但昆明人的友善和城市的包容,让他感觉“像回到家”。
对于未来,摊主们各有蓝图。林益生的目标明确:“今年年底前先在昆明孵化一家店,明年年中前再开一两家。希望明年手上能有5家直营店。”他信心满满,“我会鼓励更多台湾年轻人过来,昆明这边充满机会,尤其是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让我觉得这里的包容性和接受度都很高。”敏敏则希望街区能更加多元化:“台湾的夜市不只有吃的,还有游戏、百货,更综合。希望未来这里也能慢慢丰富起来。”
按照陈启展的蓝图,位于昆明经开区的运营总部正统筹建设台湾青年创业园总部和基地;文旅板块将深度融合台湾美食、精品酒店与文创开发。未来,台北、万象、曼谷服务处的设立,将为台商项目落地提供全周期的服务支撑。
“这条台北街只是一个起点。”陈启展的语气沉稳而充满力量,“我们要立足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枢纽地位,让更多台湾青年在这里找到扎根的土壤,让更多两岸好物从这里走向世界。我们最终要促成的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双向奔赴’。”
暮色四合,华灯彻底点燃了夜的激情。台北街上,人潮依旧熙攘。寻找故乡的人,最终在这里创造了新的故乡。当喧嚣渐渐散去,月光温柔地洒在这条138米长的青石板路上,它照亮的不只是那些诱人的夜市招牌,更是北纬25度线上从未断绝的文化血脉与手足温情。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陈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