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的月光,洒在昆明机务段玉溪南的钢轨上时,这座作为中老铁路中国段“咽喉枢纽”与“起点门户”的站场,正悄然搏动着跨境钢铁动脉的强劲心跳。
清晨6点,在这条连接昆明与万象、贯通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黄金通道”上,无数铁路人正坚守在岗位上,用坚韧与责任,让昆明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枢纽能量,在中秋与国庆交织的晨光里传递。6个小时前,李仁松从宁洱出发,驾驶着载有2000吨货物的和谐号货运机车驶回昆明机务段玉溪南 ——这里是中老铁路国际货运从昆明枢纽向境外延伸的“第一接力点”。
方寸驾驶室
每次操作牵动数千吨货物
推开货运列车驾驶室门的瞬间,清晨的凉意扑向李仁松。他反手轻扣车门,咔嗒一声在空旷站场激起回响,这个重复了数千次的动作,早已让他的掌心能感知螺丝最细微的松动。
5年前的夏天,22岁的李仁松第一次爬上和谐号货运机车的驾驶室。师傅没让他碰任何按钮,只递来一本厚重的“操作规程”,指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说:“先把它们‘刻’进脑子里。”那个下午,他蜷在副驾驶座上,汗水顺着脊椎滑落,在深蓝色的学员制服上浸成一片黑色的印记。师傅每次接车检查,都会用指尖抹过车钩连接处的缝隙,这个动作里蕴含的郑重,比任何训诫都更早地教会他何为“敬畏”。
跟车见习期,他双肩包里总背着电路图。夜深时,他常闭着眼,用手在空气中模拟故障处理流程。从学员到副司机,再到独立驾驶的列车司机,5年的时光与数不清的考核,将他打磨得沉静而坚韧。那双最初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手,如今将牵引手柄稳定在毫厘之间。当年师傅那句“咱们手里握的是千百家的团圆”,如今已成了他坚守的信条。
李仁松的心里,这方寸驾驶室里的每一个操作,指尖微调功率手柄的弧度,牵动着数千吨货物跨越山河,也牵动着无数人的生计与期盼。李仁松说:“从上岗第一天,师傅就告诉他,驾驶室的职责,是将重几千吨、近50节车厢的货物,安全平稳地送达目的地。”
5年,李仁松练就了一个本领,用车身载重感知列车运行状况。机车在空载集装箱过弯时会发出轰响,而满载时声音则很低沉。装载大型机械的车组,启动时能感到车钩间沉稳的拉扯;若运输的是轻工业品,则整列车都显得格外“轻快”。李仁松腼腆地笑道,列车声音的变化是他夜间行车最熟悉的“旅伴”,也是在他脚下这条钢铁动脉上滚动着的、火热的生活。
小小调度台
守护千百列火车安全运行
玉溪南运用车间位于玉溪红塔区郊外,四周是一片片的良田,远处,农家灯火与机务段通明的信号灯静谧相望。
对于年轻的技术定额员李光飞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团圆夜。新婚3个月,妻子从家乡迁来和他定居玉溪。这让他回想起,当年为了爱情他在火车上站了18个小时奔赴桂林的往事。李光飞说:“对于热爱的事物,自己总是很执拗,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
2021年,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李光飞成为一名列车驾驶学员。进入驾驶室,面对密密麻麻的按钮与仪表,他感到的只有陌生和压力。为了尽快跟上师傅的节奏,掌握操作要领,他硬是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操作规范和师傅口述整理的笔记背了个滚瓜烂熟。这股钻研的执拗劲头,支撑着他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了严苛的考试,从学员一步步晋升为副司机,再到独立值乘的列车司机。
2024年,李光飞走上管理岗位。“学习是唯一能切实解决压力的办法。”李光飞这样总结。他的办公桌被各种管理书籍与培训笔记占据,从列车司机排班的统筹优化到机车运用效率的统计分析,他像当年啃下操作规程一样用心,一点一滴地构建着自己的管理知识体系。他时常用自己在一线工作时的切身体验来反思,怎样才能让排班更科学,既保证安全又体现人文关怀;如何优化流程,才能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就这样,李光飞完成了一名技术工人向学习型管理者的转变。如今,他虽已不再日夜驰骋于一线,但那份好学与坚韧却从未改变。他伏案于调度台,将万千数据汇入精密的运行图;他笔下的每一条线,都是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生命线。
作为中老铁路中国段的“起点引擎”,昆明机务段承载着跨境货运列车“从这里出发、向万象奔去”的核心使命。像李仁松、李光飞一样,在这个中秋团圆夜,还有无数他们的同事在坚守,确保这条钢铁动脉畅通和安全。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