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陆安秀在安置点为大家分发月饼。 云南日报通讯员 杨素娟 摄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十四就圆满了。我今年85岁了,头一回与这么大一家子过节。”10月6日中午,在麻栗坡县杨万乡杨万村委会新寨小学安置点,徐match道会老人笑着说。
杨万村村民熊友仙说起10月3日凌晨,县、乡、村包保干部顶着强降雨帮助转移卧病在床的儿子,不由眼眶泛红:“看到干部和老乡们一步一步蹚着泥水滑着走,把我儿子安全转移出来,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安心。”
9月底以来,连续受台风“桦加沙”“博罗依”强降雨影响,杨万乡杨万村委会安拉村小组受山体滑坡险情威胁的18户46名群众,被转移至新寨小学进行集中安置。加之新一轮“麦德姆”台风逼近,经杨万乡党委研判,决定让受灾群众继续原地安置,待险情完全排除再回家。
面对3次台风的连环考验,麻栗坡县按照省州统一部署,充分运用“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按照“四个一律”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必转早转,成功提前避险1240户3238人,实现人员零伤亡。
“这几天政府管我们吃饱睡好,还每天来回两趟接送我们回家喂养牲畜,大家心里都念着党和政府的好。”熊友仙说。杨万乡新寨小学安置点是全县63个集中安置点的一个缩影。
每到一个安置点,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聚拢在一起,吃点心、嗑瓜子,聊天唱歌,互相鼓励,在欢声笑语中干群走得更近,邻里处得更和睦。
在杨万乡哪都村委会安置点,壮族大妈张玉仙和陆安秀领头对起了山歌。“中秋节到,家里房子垮路垮,大家不担心,聚拢来吃月饼,共产党好,不要忘记共产党。”一句句歌声寄托着大家对家园的依恋,也表达了对灾后恢复的期盼。
“李代宽家一袋尿不湿,李仕群家一盒降压药,李代祥家match要拿充电器,李仕云要几本课外书,李主海老人不吃辣子……”在天保镇小寨村集中安置点,网格员李明金和李德兰认真誊写整理着受灾群众的需求,强降雨来袭之前,他们要把大家急需的用品都补上。“村上和镇上的干部已经连续熬了3个星期,我们要发挥好网格员的作用,能帮一点是一点。”李德兰说。
为最大限度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麻栗坡县因地制宜,采取“就近集中安置+就地分散投亲靠友”的形式,及时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及老、弱、病、小等特殊群体。目前,全县通过学校、村活动室、养老院、联防所等安全场地集中安置299户872人,并第一时间实现供水、供电、生活物资“三保障”。通过自愿投亲靠友分散安置585户1477人。
入汛以来,麻栗坡县以“汛”为令,迅速完成全员集结,35名处级干部下沉到乡(镇),636名乡镇包保干部驻扎到村组,19989名防汛小网格长在岗在位,守护包保网格区域,与受灾群众同吃住,防台风、减灾险,彰显了防汛力度和民生温度。(云南日报记者 张文峰 通讯员 刘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