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一名来自河北的游客张先生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金鞭溪景区游览时不慎摔伤,导致左踝骨折。接到通知后,入驻景区的四名“旅游医生”志愿者立即携带急救包,沿狭窄步道跑步前往进行紧急处理,并协同景区人员向外转运。他们还提前与山下医疗机构联系,为其开通绿色救治通道。抵达医院后,协助张先生办理挂号、陪同检查,照顾和安抚其年幼的儿子。
这温暖的一幕,是湖南张家界“旅游医生”志愿服务的缩影。今年国庆中秋期间,该市招募400余名医务人员,组建多支“旅游医生”志愿服务小队,在景区及相关窗口设置医疗站点,全力保障游客安全。统计显示,仅在假期前三日,“旅游医生”就已累计为近2000人次中外游客提供医疗服务。事实表明,这一诚意满满的“宠客”之举,为节日增添了一份踏实与温暖,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各地再度迎来旅游高峰,道路交通、公共场所人流量陡然增大,许多景点进入“人从众”模式,对社会治理带来严峻考验。其中,保障游客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首要课题。重大节日期间,公安、消防等部门在景区前置执勤点,加强源头治理,把工作做在前面,防患未然,在多地已成惯例,但像张家界这样把应急救护工作前置的少见。此举有新意,更见“心意”,不仅有利于志愿服务提质增效,也能更好地保障游客安全,让城市的平安旅游名片变得越来越闪亮。
当然,发挥急救救护志愿者作用,增强城市的急救能力,不仅要聚焦节日,还要放眼平日,关键在于坚持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构建全域覆盖、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救”在身边院前急救志愿服务体系。另外,也不妨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比如,北京启动急救志愿者定位试点项目,通过120指挥调度系统开放AED设备和急救志愿者定位信息;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常年在江湖边值守,提醒游人亲水注意安全,有人落水遇险时迅速救援,挽救了上千条生命和数百个家庭。
近年来,从抓住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到偏远地区的生命接力,急救志愿者用专业与速度,上演了一幕幕教科书式的急救场景,有效填补了专业医疗力量到达前的空白。同时也应看到,现实中,因突发疾病、意外事件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导致的悲剧仍时有发生,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想救却不敢救” “想救却不会救”。因此,推进应急救护志愿服务扩面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各地应积极探索新思路,推进急救志愿服务规范化、精准化、专业化建设,同时,以“全国急救日”等节点为契机,加大群众性急救培训力度,通过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急救科普的趣味性与传播力,将应急救护技能普及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掌握急救知识技能,既能救人,也能自救。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学习急救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敢救、会救”的急救志愿者。如此,才能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行稳致远,不断增强城市急救能力,让“救”在身边的愿景早日照进现实。(北京青年报 作者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