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草海开合浮桥一带从早到晚游人如织,“高原明珠2号”游船在滇池水域试航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过去8天,昆明旅游市场持续火爆,还跻身海外游客最青睐的入境游热门目的地前十,再次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旅游魅力。这个假期,昆明的旅游消费正从“看过”走向“体验”,从“观光”进入“生活”,市场的持续火爆以及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假日期间的“瞬时流量”正逐步转化为城市持久的吸引力。
浮桥游船激活滇池旅游新业态
9月30日,作为全国首座自动化开合浮桥,昆明滇池绿道环草海段人行栈道浮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座长514米的浮桥采用开合式结构,打开时方便船只通行,闭合后恢复游人通行。浮桥采取弧线、拱形与平接三段式设计,如金龙蜿蜒而出,与西山“睡美人”胜景相得益彰,游人行走在上面可体验“水上行、画中游”的意境。
10月3日上午9点,位于草海之上的浮桥入口处已排起蜿蜒队伍。在开放短短几日后,浮桥已成为这个假期春城最火热的“网红”。桥身随水波轻微起伏,行走其上如踏浪而行,孩子们兴奋地数着桥面板的接缝,情侣在最佳观景位依偎合影。
“让一让,麻烦让一让!”摄影师李伟正指挥一家三口调整姿势,他说每日平均可以接到5组浮桥跟拍,“从没见哪个新景点火得这么快。”人流中,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格外醒目,她们裙摆上的绣花随风轻扬,与浮桥的现代设计形成奇妙对话。几名大学生边走边直播:“家人们看,这就是昆明新地标,对面是西山‘睡美人’。”正午时分,浮桥迎来第二波客流高峰,桥面自动开合系统适时启动,为过往船只让出航道——科技与生态的完美融合,引得游客阵阵惊叹。
浮桥不仅是一处新景点,更是打通昆明文旅脉络的关键点,环滇池绿道全线也因浮桥而激活。租车点生意火爆,共享单车一车难求。为方便游客前往,昆明文旅集团在浮桥核心区附近设置2个停车场、11个扫码自助骑行车点位,并开通3条接驳电瓶车线路。
“周末我就喜欢到草海一带健步走,之前绕行一圈大概有11公里,自从有了浮桥连通草海东岸绿道与东风坝,单程步行时间缩短2小时以上。”市民陈玉州说,通行更加便捷之后,也将吸引更多本地老百姓到此打卡和消费。从浮桥远眺,市民和游客组成的骑行队伍如彩色丝带沿湖岸蜿蜒。
文化赋能节庆IP留住游客心
龙头街居住过朱自清、闻一多等30多位名人,林徽因、梁思成在昆明设计建造了唯一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作为昆明的城市会客厅,昆明东风广场在国庆中秋假期迎来大批游客,位于广场一侧的昆明城市记忆展厅,通过图片、展板、老物件等,向观众讲述包括西南联大历史时期在内的春城故事,让游客在游玩之余感受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魅力。
昆明旅游的升温,不仅得益于自然风光,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表达。在翠湖周边,游客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读懂昆明——青石板路在梧桐掩映的巷弄间延伸,这条北接云南大学、南通翠湖的街道,自明清时期便因毗邻学府而文人墨客聚集,故得名“文林街”。西南联大时期,钱钟书、沈从文、闻一多等在此留下许多珍贵文化遗产,吸引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
在融创文旅城,大型实景游船夜游演绎《滇池夜月》。不同于程式化演出,这里的“演员”接龙藏着巧思:汉服馆的店员化身起舞的贵妃,剧场负责人变身为明代文人杨慎与游客“玩”诗词。国庆中秋假期,《滇池夜月》的收益不只舞台,据统计,景区推出联票后,景区内民宿将演出剧照印成明信片,二楼摇身一变成为“最佳观剧打卡点”,入住率上升25%。
“瞬时流量”变“长期留量”
今年9月,《昆明市进一步繁荣文旅消费 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公开征求意见,聚焦加快打造高能级旅游品牌、支持建设高质量文旅项目、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3个方面,拟通过一次性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助推昆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方面,《若干措施》拟对在昆明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演出主办单位及演艺团队,举办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客源、带动流量增长、促进文旅消费且全部市场化的大型文化和旅游活动,围绕“春城花都”城市品牌、昆明“六条黄金旅游线路”与“赏花”“避暑”“食菌”“观鸥”等主题的优质视听内容创作等给予奖补。
在省级层面,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云南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4个方面64项具体措施,加快推进“云南之夜”品牌建设,明确支持昆明打造国际夜间文旅消费之都。
“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昆明市对文旅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文旅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昆明将进一步从完善交通网络、培育多元业态、加强文化IP赋能等方面发力,以“宜居+宜游”双轮驱动提升昆明旅游吸引力。
对于昆明而言,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游客,更重要的是一座座浮桥、一条条绿道、一个个文化IP共同编织的旅游网络——让游客愿意停下来、住下来、融进来,把流量变“留量”,让每一次假期带来的短暂旅游高峰,汇聚成城市持续发展的长流水,这正是昆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