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民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打造“同心筑梦 融荣富民”品牌,积极探索“民族团结+农旅融合”新路径,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农旅融合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举措,从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实事、平凡事着力,促进各民族共融共富,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023年1月,富民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发展特色产业,夯实“民族团结+农旅融合”发展之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富民县始终坚持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地方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民族共同增收致富。
优势农业规模化种植。聚焦打造百亩示范、千亩连片的茭白产业目标,充分利用款庄镇及周边地区的土壤和水源条件,形成以款庄镇为中心、连接周边2个镇的茭瓜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依托富民庄富茭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6个村改良茭白2800亩,成功进入“昆菜”产业体系。通过鼓励村集体、村民以土地流转、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参与茭瓜产业发展,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带动村集体合作社新增产值50万元以上,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特色养殖产业化经营。富民县以鹅养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鹅经济”,建立“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引进云南鸣丰鹅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优质鹅苗繁育基地。通过家庭鹅场养殖、合作社代养、其他养殖户代养3种形式,充分调动不同养殖主体的积极性。公司按照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成鹅,确保养殖户的收益,并为养殖户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吸纳周边脱贫户就业。鹅养殖业总产值超15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9.6万元,带动136户脱贫户走上标准化、科技化鹅养殖道路。
本土特产品牌化发展。以红薯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跨村联建的抱团发展机制,整合各村资源和力量,带动农户种植红薯3000余亩,实现合作社年收益5万元以上。为提高红薯附加值,富民县探索建立“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由供销社牵头注册“薯留香”品牌商标,精心设计品牌包装,突出富民红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积极与生鲜超市、电商平台对接,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线下与多家生鲜超市签订供货协议,将红薯摆上超市货架;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等活动,拓宽销售市场,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并带动3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用活旅游资源,探索“民族团结+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富民县不断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动力和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
推进项目发展。富民县紧紧抓住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赤鹫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风貌,引入赤鹫天生桥旅游开发项目,打造集观光、探险、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并以苹果产业为依托,打造罗免镇苹果主题乐园。半山农文旅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半山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打造高端康养度假胜地。优质项目的引进,为富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引进省外到位资金9717万元,完成文旅固定资产投资9117万元,同比增长598%,极大提升富民县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创新活动载体。富民县充分发挥宜居宜游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引擎,推出“品出富民”农文旅促消费推广季系列活动,结合特色果蔬成熟季节,打造以特色果蔬、田园风光为主题的2条旅游线路,在全县7个镇(街道)开展樱桃、杨梅、冬桃等8个推广季主题活动。同时,举办花山节、火把节等民俗节日活动,让游客在活动中感受富民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魅力。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365万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290余万元。
拓展旅游业态。着力培育“康养+农文旅”,扎实推进等级景区、和美示范村、传统村落等申报创建。打造款庄镇热水塘温泉休闲康养旅游项目,天马山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赤鹫镇永富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散旦镇沙营村创建为全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挖掘民族文化,铸就“民族团结+农旅融合”发展之魂
富民县始终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以文塑旅、以文化人,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拓展理念树导向。聚集“游学思研悟行”,富民县在旅游从业人员中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宣讲和政策解读,并指导旅游景区在解说词中突出旅游促进“三交”的核心理念,讲述各民族在历史和现实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示各民族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交融互鉴的动人局面,提升旅游活动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
打造品牌添活力。富民县精心打造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这一文化品牌,指导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传唱好《在灿烂的阳光下》《五十六个民族爱中华》《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唱出各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深厚情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合唱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富民县农文旅活动注入更多活力。
多彩非遗增优势。富民县成功申报37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宣传展示活动,通过宣传讲解、展品展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演等举措普及非遗保护知识,扩大非遗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沙营村、清河村举办芦笙舞、板凳龙等非遗传承培训,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永定小学黎阳校区开设非遗传习室;半山耕云景区提升改造非遗传统农耕文化体验馆,通过“非遗+教育”“非遗+体验”等模式,在弘扬价值观和展示生活方式的同时,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年轻一代的认同感。(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