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洱海上,来自重庆的陈琳已在大理古城边的白族小院里煮好了咖啡。3年前,她只是这里的过客,如今,她成了半个“新大理人”。“每年都会来住上三四个月,大理不再是景点,而是我的‘第二居所’。”在云南,像陈琳一样,越来越多的人从短暂停留的游客成为旅居者,这不仅是旅游方式的迭代,更是云南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的嘱托,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引领,推动旅游业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升级,努力走出一条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量质双升 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今年暑期,云南旅游市场迎来高峰。7至8月,全省接待游客1.9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319.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21.4%,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数据的背后,是云南旅游加快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服务创优的深刻变革。
产品创新成为引流密码。云南积极推动“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演艺”等跨界融合,打造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腾冲高黎贡山荒野厨房、大理婚礼旅拍、西双版纳基诺山雨林徒步,频出的新意让云南旅游一年四季不缺吸睛点。同时,夜间文旅经济蓬勃发展,作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子品牌的“云南之夜”成功打响,“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在40个活动点定期开展,让游客在夜晚也能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大型营业性演出场次创新高,今年1至8月举办5000人以上演出82场,超过去年全年。
文化赋能提升体验深度。全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文化兴滇”行动,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出一批文博、非遗、红色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文化赋能旅游品质提升。其中,建成非遗工坊600多个,“滇西抗战文物主题游径”入选国家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国门文化“极边好声音”赛歌会成为展现云南边疆地区文化魅力的舞台,省博物馆原创大展“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暑期日均接待观众超2万人次。
市场监管守护金字招牌。全面摸清A级景区相关设施数量和基本状况,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每天调度研判预警,实现今年暑期旅游无一起安全事故。集中通报典型案例,提级督办重点案件,在集中整治中开展“六个专项、两个突击战”,在人次快速增长的同时做到了全省涉旅投诉、负面信息持续下降,维护了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发力,文旅产业逐渐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
诗与远方 以旅居开启新篇章
当旅游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旅居”便成为新的关键词。云南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率先迈入旅居时代。
在昆明滇池附近的养老公寓,北京退休教师李民已经居住两个月。“这里夏天凉爽、空气清新,还有医生定期来进行健康监测,生活很舒服。”他所在的康养社区,配套了医疗站、活动场所和绿地,同时在此居住的“候鸟老人”有近百人。
从“旅游”到“旅居”,一字之别,折射出发展理念的改变。2024年,全省旅居人数约400万人;今年1至8月,这一数字已达380.1万人,同比增长50.6%,接近去年全年规模。“旅居云南”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推动旅游升级的重要引擎。
在红河哈尼梯田,民宿主人马俊把老宅改造成“梯田上的家”,游客可以参与插秧、收割,体验真实的农耕生活。“来的客人都不想走,最短的也住一周。”她说。
乡村旅居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从事旅居业务的自然村达633个,较2024年增长11.5倍,盘活闲置房屋10543栋。“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广泛建立,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曲靖马龙区土瓜冲村引入经营主体改造120多间老屋,村民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实现了“近悦远来、主客共享”。
在发展旅居的基础上,云南进一步优化服务和环境,积极培育“旅创”“旅学”等新模式,实施“旅居云南”三年行动,制定入境游奖励措施,推出“旅居贷”、航空次卡和高铁环线产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成立工作专班,提供“一站式”服务,一对一解决实际困难。在普洱开办艺术设计创作公司的上海设计师王艺凡说:“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了我无穷灵感,相关部门亲商爱商安商的态度也让我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环境,增强了深耕云南文旅的信心和底气。”
从路过到停留,从看景到生活,云南旅游的深刻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形态,更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八方来客打造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旅居新体验。站在新的起点,云南正紧紧围绕让文旅产业更好促进富民惠民、带动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加强生态保护、展示云南形象,补短板、扬优势,破瓶颈、增动力,推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在中国旅游升级的浪潮中写下独具特色的云南篇章。(云南日报 记者 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