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1985年10月5日,《春城晚报》上的一篇报道写下了昆明文旅的“开篇词”——《昆明有条件发展成旅游城市》。
当时,西南四省区六市旅游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与会嘉宾们认为:这里群山环抱,阳光明媚,气候温和,终年树叶不凋,四季花开不败……
大家还对昆明发展旅游事业提了意见:提高导游工作人员素质,要体现民族的风情和特色,吃、住、行、游、商品供应要配套……
这些字里行间的期待,成为昆明文旅发展的最初蓝图。
从“有条件发展”到“实力出圈”
40年时光荏苒,当年的“发展条件”已蜕变为如今的“热点实力”。
据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5年上半年昆明接待游客量飙升至1.04亿人次,旅游总花费高达2193亿元。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昆明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579.5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75%;累计实现国内游客花费182.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63%。到昆游客中,省外游客占比55.14%,四川、北京、贵州、重庆、浙江游客较多。亮眼数字背后,是昆明文旅吸引力的跨越式提升。
昆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数据同样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开放活力:截至2025年7月25日17时20分,长水机场年度出入境客流量突破200万人次,比2024年提前55天达标。昆明作为区域性国际旅游枢纽的地位正在持续巩固。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昆明在多维度文旅业态上的持续创新与突破。其中,红色文旅的“活态传承”就是典型代表。昆明不仅坐拥云南陆军讲武堂、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等200余项红色资源,更通过沉浸式情景剧、红色研学课程等创新形式激活历史记忆。近3年,昆明市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10亿元,“行走的红色课堂”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
从“看风景”到“体验生活”
红色文旅唤醒了历史记忆,生态文旅则让昆明的自然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
在生态文旅板块,昆明以滇池沿岸重点村改造为示范,按照“串珠成链”“一村一品”的思路,打造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目前,已培育出“斗南花乡”“古滇渔村”等特色旅游品牌,建成多个精品民宿集群。部分村落还深挖“官渡古镇”“海口林场”等历史地名文化,推出“滇池边的乡愁”主题IP,让乡村旅游从“看风景”升级为“体验生活”。
生态资源的盘活让昆明有了“颜值”,而智慧服务的升级则让旅游有了“质感”。如今,智慧旅游的普及让服务品质再上新台阶。昆明市景区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90%以上的A级景区开通线上预约、电子导览服务,“一部手机游昆明”平台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资源。游客只需指尖操作,就能完成行程规划与服务预订。曾经“售票点少、宣传点少”的困境,已彻底转变为“便捷化、智能化”的现代旅游体验。
从“流量”到“留量”
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昆明推动旅居产业从“候鸟式越冬”升级为“全季多元居游”,构建“康养社区+田园民宿+主题营地”的产品矩阵,打造覆盖简单、精品、高端多档次的旅居产品,并培育出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高端旅居连锁品牌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昆明还探索发展“乡村+文化、康养、运动、研学、农体、旅拍”等主题文旅新业态。充分利用温泉、森林等资源,结合“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建设,将安宁温泉小村、石林矣美堵村等打造为养生养老型乡村旅居目的地,为旅居可持续发展提供个性化、特色化路径。据测算,今年1月至5月,昆明吸引71.49万人旅居。
“深度推进文旅融合。”这是今年初的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围绕这一目标,昆明市将持续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建成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高标准建设滇池绿道配套设施,加快航运设施建设,推出一系列“文旅商赛演”高品质文旅活动,加快把环滇池岸线打造成为昆明核心旅游目的地。深化农文旅融合,培育19个乡村旅居重点示范村。创新推出“轻松住”套房酒店、创业公寓等新型旅居产品,打响“旅居昆明”新品牌。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扩大城市宣传营销,培育文化消费模式,促进影视、出版、演艺行业发展,推动文创园区提质增效。
这40年,是红色文旅唤醒历史、生态文旅激活自然、智慧服务提升质感、旅居产业开拓新极的40年;更是昆明一步步将“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转化为“业态多元、服务优质、IP鲜明”的市场竞争力的40年。(开屏新闻 记者杨质高 实习生热孜完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