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纪念杨善洲同志逝世15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杨善洲的家乡、杨善洲精神发源地——保山,召开云南省“新时代大力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新闻发布会。“没有帮家人办理‘农转非’,没有为家人工作去打招呼,姐妹三个结婚都从简办事,不让请客、不让收礼。”杨善洲二女儿杨惠兰说,她的家庭不是名门书香世家,家风家训也没有铭刻成书,但是父亲用他一辈子的言行举止,留下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会议还邀请保山市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父亲给我们留下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杨善洲二女儿杨惠兰介绍了杨善洲在家风家教上是如何要求家人的。她说:“回想起父亲生前对我们姐妹及家人的‘苛刻’,如今都已明白,父亲的‘苛刻’其实是对家人最深沉的爱。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永远烙在我的记忆深处,如同他一直都陪伴着家人和守护着他用余生创建的万亩林海。”
“我家住在大山里,从小就是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三个和奶奶过着艰苦日子。父亲工作忙常年在外,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父亲那时虽然不常回家,但他对我们的要求却很严格。”杨惠兰说,女儿长大了都要成家,在别人眼里,杨善洲是地委书记,他的女儿结婚一定会非常风光隆重。“但是,父亲却要求我们姐妹三个从简办事,不让请客、不让收礼。1985年我结婚时,父亲没有给一分钱。过了一年多我有了孩子,我一边工作一边哺育孩子,那段时间是我最忙乱的时候。一天,父亲突然出现在我门口,当他看到装外孙尿布的纸箱时,当即掏出100元钱给我,说:‘拿去找个木匠做个箱柜,把孩子的东西装好。’接过父亲给的钱,不知是委屈还是激动,眼泪流个不停。因工作调动,我搬了几次家,这柜子始终都陪着我。”
后来,杨惠兰到姚关摆马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在公安部门公开招考警员时,她报了名,还特意给父亲打了电话。她心想,父亲一定会为女儿着想,跟有关部门打个招呼,这次招录自己十拿九稳了。可是录取名单出来了却没有她的名字,原来父亲根本没打招呼。“当时我真是气坏了。后来,靠着自己的倔劲,几乎不分昼夜地复习,终于如愿以偿,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有一张锁在抽屉里已经发黄的‘农转非’表格。在他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按当时的政策,我的奶奶、母亲、我和三妹都可以办理‘农转非’的。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转手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的母亲、老伴和三个孩子竟然在农村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
在父亲晚年时,杨惠兰曾经问过他“农转非”的事。他说:“当时,在我们地委机关,大多数局长、科长的家属都在农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够先转呢?”
“如今,只要想到父亲,我眼前浮现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父亲就是那棵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我的家庭不是名门书香世家,我家的家风家训也没有铭刻成书,但是父亲用他一辈子的言行举止,给我们留下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保山市大力宣传杨善洲精神,开展宣讲3500余场、覆盖22.3万人次
保山市委书记杨军介绍,杨善洲在职期间,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把保山建成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退休之后,他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近年来,保山坚持用通俗化的语言、大众化的方式宣传杨善洲精神,开展宣讲3500余场、覆盖22.3万人次,发行《杨善洲与隆阳》《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楷模——杨善洲》等系列丛书10余本,制作《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系列)》等党员教育视频片20余部,推出《守望心灵》《青山风骨》舞台话剧和《杨善洲合唱音乐会》等文艺作品。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干部群众多层次、专业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保山扎实推进清廉云南建设“十大行动”,发展、反腐、惠民互促共进的保山现象持续拓展,全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加巩固,干事创业的发展生态更有活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保山成功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保山被国务院通报为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地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81.9亿元,是2020年的1.2倍。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经济结构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投资增长向主要靠产业投资转变。
善洲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9%
施甸县是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表示,在杨善洲精神的激励下,15年来施甸发生了三个大变化:一是“施甸街”变“施甸城”,县城规模发展到原来的近3倍,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绿美城市、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突出县、省耕地保护工作优秀集体。二是“二级路”变“高速路”,保施高速、施链高速县城至姚关段建成通车,告别了施甸不通高速的历史。三是“大亮山林场”变“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大亮山林场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杨善洲干部学院成功跻身“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列。今天的施甸,经济基础更加坚实,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在生态层面,施甸县开展“增绿提质”行动。坚持“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广泛开展“干部每年回家种棵树”活动,植树700余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5年前的44.8%上升到55.3%,善洲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14、全省排名第21位,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了100%。
形成50多项理论研究成果
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君梅介绍,学院坚持将系统性、学理性研究与时代性、实践性探讨相结合,形成了《杨善洲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杨善洲精神蕴含的思想方法》等50多项理论研究成果,100多篇有分量的理论文章、研究报告。这些扎实的科研成果,为杨善洲精神的时代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学院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体系化的教学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构建了以“杨善洲精神”为核心引领,融合“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履职能力培训”三大模块,并辐射N个专题的“1+3+N”课程体系。同时,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以及干部履职需要,精准打造了《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提高改革攻坚能力》等极具针对性的课程,答好新时代学习杨善洲精神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学院还积极探索符合党员干部学习规律、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让杨善洲精神入脑入心、触及灵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主题和不同内容,运用虚实结合的讲授式教学、情理交融的现场式教学、知行合一的体验式教学、互动交流的研讨式教学、寓理于事的案例式教学、答疑解惑的访谈式教学等10多种场景化、多元化、主题化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员分享心得、贡献智慧,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开屏新闻 记者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