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维西:从闭塞山乡到生态福地
云南日报    10-11 08:29:31

1985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经过40年的发展,这片土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维西,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脆弱,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如今的维西,处处欣欣向荣。

在老鸦树村民小组的陈列室里,一张张脱贫申请书整齐地张贴在墙上,整整57份。“好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老鸦树人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20年,维西县脱贫摘帽。

在响古箐的密林深处,护猴员余建华轻吹哨子。林海间探出“烈焰红唇”的珍稀面庞——滇金丝猴。曾濒临灭绝的“雪山精灵”,现在已壮大成1700余只的蓬勃种群,维西县,庇护着全国44%的滇金丝猴。2023年,先后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塔城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相知相亲。在村寨里,大家说纳西话、行藏家礼、唱傈僳歌,村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氛围浓厚。当前,维西正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行走在维西县城的大街小巷,街道干净整洁,主街道的“一街一景”展现着维西独特的韵味,处处都能感受到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新面貌。近年来,维西先后荣获云南省“美丽县城”“园林城市”“卫生县城”等称号。

时间镌刻传奇,奋斗创造历史。维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411元,增加到2024年的43204元,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100元增加到2024年的14424元,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3.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从衣、食、住、行到水、电、路、通讯,从城镇到农村,无不发生深刻变化,困扰维西千载的绝对贫困,已成历史尘烟。

维西县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和边疆稳固“四件大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八看五比”活动为载体,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赞美家乡的磅礴力量,更加坚定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岁月流转,初心始终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维西县始终坚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深化“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推进更高水平的法治维西、平安维西、和谐维西建设,有效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维西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做细做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制定落实帮扶措施1445条,累计消除风险1005户3405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同时,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成功恢复高中办学,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县乡医疗基础设施及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维西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项目,按下“快进键”,那些曾因交通不便让游客止步的景点,伴随道路的建成通车,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无论是“旅游公路”还是“致富之路”,不仅让群众走出大山,更解锁了沿途村庄的致富密码。

维西县把“管脑子”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实施以理论武装、文化育人、形象展示、普法强基、文明培育、网络治理为重点的“润心”工程,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的“强基”工程,常态化、分众化开展机关“忠诚”教育、农村“感恩”教育、学校“爱国”教育,从政治、思想、情感、行动层面形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共识。同时,维西不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插花式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和水电开发移民等各族群众1901户6797人,形成新型城市民族互嵌式融居格局。维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永宁社区通过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让各族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融得好、能致富,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嵌入,成为全县推进互嵌式社会建设的典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维西县将紧扣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3815”战略发展目标,恪守稳定之责,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确保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力行发展之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学政策、抢机遇、谋发展,持之以恒抓项目、育产业、夯基础,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用活改革之策,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自身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常怀为民之心,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用心用情用力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云南日报 记者张帆)

编辑:徐毅杰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