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蒙自市各处的蓝莓园里,圆润翠绿的蓝莓果实缀满枝头,丰收在望。“这批果子要发往上海,我们的蓝莓很受欢迎。”在自己的家庭农场里,蒙自市草坝镇果农许泽的话语里满是自豪。目前,许泽的蓝莓种植规模从最初的4.5亩扩展到30多亩,去年收入达118万元。
枝头日渐饱满的蓝莓,承载着种植户的致富希望。依托企业、村集体、农民分工协作的“622”联农带农模式,当地470户蓝莓种植家庭农场创收9700万元,户均年增收20万元以上。以此为基础,“622+衍生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种植9000余亩,使政策兜底户、致富带头人、偏远困难群众等不同情况的群众和村集体能够深度参与产业,共享发展红利,全市88个村委会2万户6.5万人在蓝莓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622”联农带农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是我省着力完善创新农业市场主体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共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的生动注脚。2019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双绑”产业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开展合作与联合,有效激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在活力,将小农户带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
在确保“联得住”方面,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云南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接一连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将新理念、新技术、新经营管理模式导入农业“第一车间”,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生产车间,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一包包调味品快速下线。近年来,该企业充分发挥联农带农的中坚作用,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4方联动合作模式,把区域内同业合作社打造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提升农户合作层次和规模,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有效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增收致富。
目前,全省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7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8000多户。过渡期以来,云南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联农带农机制“四查四提”巩固提升专项行动,陆续涌现出孟连牛油果“334”、彝良天麻“721”、弥渡蔬菜“双绑”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全省2.95万个经营主体与157万户脱贫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共同体,小农户群体与云南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得更加紧密,各类经营主体带动全省65%的群众增收。
政策保障层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将联农带农机制作为核心任务,推广10种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一律要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进程,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为进一步强化机制落地效果,我省印发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围绕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生产托管、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等类别进行奖补,以政策激励推动经营主体主动联农、有效带农,切实保障农民利益。2023年以来,全省已有96个县印发具体实施办法,兑付奖补资金2亿元左右。
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一手要抓好乡村富民产业,一手要拓宽就业空间。近年来,云南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坚持“送出去”和“留下来”并重,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省外转移就业方面,我省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持续与用工量大的地区建立“点对点”协作机制,争取更多稳定性强、收入高的岗位。大力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就业。综合用好省内省外政府性补贴、用工企业补助等降低交通成本,做好“一站式”输送服务。
结合发展县域经济,挖掘省内就业潜力。巩固拓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成果,招引有投资意向的“小商”,全省运营就业帮扶车间较试点前增加206个、累计达2338个,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万人,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6.5%,其中脱贫人口县内务工154万人,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
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我省近年来出台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促增收九条措施、稳就业八条措施等政策,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过渡期以来,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均高于全省经济增速,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如今的云南,正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云南日报 记者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