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大理洱源茈碧湖畔,“徐迷”共赴一场与霞客精神的约会
开屏新闻    10-11 22:41:46

仲秋时节的大理洱源,风里都裹着木瓜的香气——茈碧湖畔的木瓜树缀满橙黄果实,饱满的果实在暖阳下泛着温润光泽,微风拂过,阵阵果香便漫过书院的青瓦白墙。

此时,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与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的“徐迷”们如约而至,走进坐落于湖畔的霞客书院,让这场“寻踪之旅”既有自然之趣,更有精神之悟。

茈碧湖本就是徐霞客当年游滇时的驻足之地。翻开《徐霞客游记》,不难找到他对洱源山水的记述:“湖大而浅,海小而深,湖名茈碧,海名洱源”……字里行间满是赞叹。而宾川与徐霞客的渊源同样深厚,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腊月二十二日,徐霞客初次登上鸡足山考察期间,他站在天柱峰之巅,东观日出之绚烂,西望苍洱之辽阔,南睹祥云之缭绕,北眺玉龙之巍峨,他惊叹道:“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次年正月二十二日,他离开鸡足山北上丽江,于八月二十二日再次登上鸡足山。徐霞客在游记中详述鸡足山的寺院布局、山势地貌与风土人情,为这座滇西名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如今“徐迷”们齐聚的霞客书院,恰是连接两地霞客记忆的纽带,院内陈列的《游记》复刻本、徐霞客滇西游历路线图,以及洱源、宾川两地文人纪念霞客的诗文碑刻,都成了“探寻游踪”的鲜活注脚。

赏罢枝头沉甸甸的木瓜,大家穿梭于书院的藏书中,循着史料共话两地与徐霞客的不解之缘。洱源“徐迷”提及,当地仍保留着徐霞客当年途经的古驿道,近年来通过修缮保护,已成为文旅打卡点;宾川的“徐迷”则分享近年来宾川县依托徐霞客文化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及成果。话语间,两地与徐霞客相关的历史碎片渐渐拼凑成完整的文化图景。

大家一致认为,洱源的茈碧湖、宾川的鸡足山,都是徐霞客滇西游历中的重要节点,可联合打造“霞客滇西寻踪线”,将两地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迹串联起来,设计沉浸式文旅产品——如推出“重走霞客路”徒步线路,沿途设置《游记》诵读点、地理知识科普牌;开发“霞客主题研学营”,让学生跟随霞客足迹考察地质地貌、记录民俗风情。同时,还可依托两地的研究会资源,定期举办“霞客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深挖霞客精神的当代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而这场活动的核心,始终是“弘扬与传承徐霞客精神”。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以脚步丈量山河,用文字记录地理、民俗,这份“求真求实、坚韧探索”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徐迷”们表示,走进霞客书院、追寻霞客游踪,不只是一种文化情怀的表达,更是希望将这份“敢闯敢探、勤于记录、忠于真实”的精神传递下去——无论是对自然的敬畏,还是对未知的探索,徐霞客留下的精神财富,都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传承。

夕阳西下时,茈碧湖的波光映着书院的剪影,木瓜香气与书香交织。这场仲秋的“寻踪之约”虽近尾声,但“徐迷”们对霞客精神的传承,恰如枝头的木瓜,在时光的滋养中,愈发饱满、绵长。(开屏新闻 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吴松江

编辑:周姝雅    责任编辑:刘雄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