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至3日,第十三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办。六国艺术家在此相聚,泰国的羽翼、老挝的芦笙、越南的㗰剧、缅甸的木偶、柬埔寨的歌曲与中国的艺术表达交相辉映。无需翻译,艺术自成语言搭建起心灵相通的桥梁。
在这片文化交融的热土上,“西双版纳文化文艺国际传播官”也展现出蓬勃的创造力。她们让葫芦丝与木偶戏惊喜相遇,使哈尼古调与现代编曲热情碰撞,在即兴的合奏中,为文化传承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艺术节开幕之际,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航运启航,实现了中老泰三国联动、水陆空铁四式联运的国际旅游完整闭环。
这个假期,人们因艺术而相知,因江水而相连,共同在澜湄流域写下关于相遇、共享与未来的温暖故事。
在第十三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上,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缅甸、泰国、越南籍传播官们深入台前幕后,在精彩纷呈的艺术领域里,惊喜地遇见了那个深植于血脉、跨越国界的澜湄“分身”。
越南:半扇两重音
聚光灯下,越南国家传统剧院㗰剧艺术团演员阮侨莺手持一把折扇,抬手轻翻扇面时,是细腻婉转的女声:“我们一起去看庙会了。”下一秒,她将扇子轻遮半张脸,声线骤然转沉,化作低沉的男声回应。一人分饰两角,把老夫背年轻妻子赶赴庙会的温情故事演得活灵活现。
“这是我们艺术团第一次到西双版纳参加艺术节。”表演间隙,阮侨莺介绍,㗰剧本就是越南民间戏剧,专演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次特意带来开心的剧情,就是想把笑声传给各国观众。从接触㗰剧到如今,她已在这方舞台上坚守了20年,指尖的扇子翻合间,满是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后台的化妆镜前,阮侨莺正笑着为越南籍传播官何氏兰芳上妆。这正是她刚才演绎的“少妻”妆容。“你看,这里的胭脂要浓一点,才能让观众看得清楚。”她一边细细勾勒眉形,一边轻声讲解。何氏兰芳不禁感叹,扮上妆的自己仿佛已经成了故事里的人。
后台另一侧,饰演反派角色的越南国家传统剧院㗰剧艺术团演员朱光强正整理戏服。他扮演的是一个恃强凌弱的男人,虽角色讨喜度不高,却凭着扎实的功底让观众印象深刻。谈及与㗰剧的缘分,他回忆道:“小时候,我总跟着家里长辈往村里的戏台跑。那时候㗰剧演得好会有糖果当奖品,慢慢就喜欢上了。”从20世纪80年代学传统舞台剧,到考入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系统学习,再到如今成为资深演员,他始终盼着这门艺术能生生不息,“多和各国艺术交流合作,㗰剧才能更有活力。”朱光强说。
舞台旁,几位年轻演员或默记台词或调试乐器。朱光强期待更多年轻人了解㗰剧,为越南㗰剧队伍注入新力量。
泰国:一翼跨千山
在后台,泰国艺术团演员正为神鸟金那里缝上翅膀。泰国籍传播官陈慕筠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舞蹈演员袁弋涵一同探访,袁弋涵望着妆造忍不住感叹:“早听说泰国有神鸟金那里,咱们傣族传说里的紧那罗也象征吉祥,今天见金那里的妆造,才真切感受到中泰两国的文化缘分这么深。”陈慕筠点头附和,两人目光一同落在演员身上。银线缝制的服装泛着细腻光泽,挥动翅膀,宛如传说中金那里展开双翼,飞向傣族神鸟紧那罗身旁。
“为了还原金那里的庄重与灵动,整套服装有7公斤重。”泰国艺术发展研究院演员英琪达·玛丽通指着头饰介绍道,“单这顶帽子就有2公斤,表面贴着薄金箔,既显尊贵,也贴合金那里作为神鸟的身份。”剧中塑造的5只神鸟均来源于泰国神话故事,对应传说中的不同角色。
随着木琴等泰国传统乐器奏响,《金那里飞翔》正式开演,舞台上的“神鸟”们自信挥翅,将爱情与守护的故事生动再现。谈及选择这一节目的原因,英琪达·玛丽通感慨:“我们发现云南傣族地区的紧那罗传说,和泰国金那里在寓意、形象特征上十分相近,这种文化上的共通性太珍贵了。比起单纯的艺术表演,我们更想通过这出舞剧,让泰中两国的文化共鸣被更多人看见。”她眼中满是期待,“未来也希望把这出剧带去更多国家,让金那里的翅膀,带着这份‘飞翔的共鸣’传得更远。”
缅甸:十指有乾坤
循着葫芦丝演员依当叫欢快的乐器声,缅甸金色缅甸文化剧团的木偶正随“手”起舞。木偶抬手、转身的弧度,和掌控悬丝木偶的提线艺人有关,更与一旁表演者的动作如出一辙。缅甸籍传播官龙威来自盛产木偶戏大师的城市曼德勒,他兴奋地说:“从没见过木偶戏配葫芦丝,更难得的是木偶和真人动作这么齐,这组合太妙了!”
缅甸金色缅甸文化剧团团长杜埃埃妙笑着解释:“缅甸木偶戏本就‘以偶仿人’,提线艺人用木偶还原真人舞姿,所以讲究‘人动偶随’。”她指着正在表演的艺人说,“你看,表演者手指扣着拉线,每根线对应木偶的关节,指尖抬一分,木偶手臂就抬一分,动作自然同步,这些动作都是模仿旁边的真人表演者。”此次带来的节目是缅甸经典木偶戏,曲目满含欢迎之意。说话间,表演者指尖轻动,木偶舒展肢体,脚上的环碰撞出“钉钉”脆响。
杜埃埃妙说:“缅甸木偶戏传承数百年,我们在创新中坚守传统。”临走前,剧团请龙威推荐了不少云南民族音乐,杜埃埃妙眼中满是期待:“希望用多元音乐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也让缅中文化多些碰撞。”
中国:身形是山河
舞台灯光渐亮,一群“大象”踏着沉稳的节奏缓缓而来。台下,缅甸籍传播官龙威不自觉地向前倾身——他从未见过这样的舞蹈,厚重中带着灵动,力量中透着温柔。
这支让龙威印象深刻的舞蹈叫《太平有象》,来自“90后”舞蹈编导、云南省歌舞剧院首席舞者、一级演员袁志平。
袁志平的舞蹈之路开始得很偶然。五岁半时,母亲觉得他太调皮,想送他去兴趣班“收收性子”。“学什么都行。”母亲说。这一学,就再没停下来,如今他已在舞蹈世界里行走了十余年。
《太平有象》的灵感,来自2021年那场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故事。当时,一群野生亚洲象离开栖息地北迁,又安然南归,成了全球瞩目的温暖新闻。
“最难的是表现大象的憨厚与沉稳,”袁志平说,“人在大象面前是渺小的,但大象又是那么可爱。”他没有简单模仿传统的傣族象鼻舞,而是创造了一种“人象转换”的独特语言——舞者在拟态的基础上做了人在象中、象在人中的故事性编排。这种转换让龙威深感震撼:“艺术是跨越国界的,这支舞蹈让我完全理解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最初电视舞蹈到走上央视春晚,再到即将角逐全国文化大奖,《太平有象》的成长之路,恰如它所讲述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关于回归、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演出结束后,龙威还在回味那些“大象”的身影。在他看来,这正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最动人的地方——不需要翻译,艺术自然搭建起理解的桥梁。也如袁志平所说:“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用艺术传递文化,是很幸福的事。”
在这个十月的夜晚,通过一群“大象”的舞蹈,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共享美美与共的喜悦。(云南日报 记者陈晨 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