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登场 传承澜湄艺脉
云南日报    10-13 07:49:35

水,是澜湄流域最灵动的语言。澜沧江—湄公河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文化。国庆期间,3位“西双版纳文化文艺国际传播官”正用她们各自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故事——她们从本民族的文化中生长起来,正把枝叶伸向更广阔的天空。

12岁时,哈尼族歌手门师通过葫芦丝开启了她的音乐之路。她后来进入大学系统学习表演,毕业后回到家乡景洪加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门师始终记得2019年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时,班上有3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学,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深深震撼了她。“很多人不了解哈尼族的音乐,甚至不知道西双版纳也有哈尼族。”那一刻,门师下定决心,要把哈尼族的声音带向更远的地方。

门师专注于将传统哈尼古调与现代编曲相融合,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与乐趣。“记得在创作《相聚是缘》时,我在传统哈尼古调中加入了现代配器。当古老的调子在新编曲中焕发出全新生命力时,那种喜悦难以言表。”如今,门师在演唱时也格外注重服饰的选择。“唱山歌时要穿劳作时的简装,唱古调时要穿最传统的长袍。衣服会变,但歌声里永远有山的回响——那是哈尼人对生活与自然不变的热爱。”门师自豪地说。

这份滋生于山野的快乐,也在水边的傣寨里找到了回响。傣族姑娘依当叫的童年,浸润在葫芦丝的乐声里。她至今难忘15岁那年的泼水节,第一次登台表演,因紧张而忘了曲谱。正当不知所措时,奶奶在台下举着一串茉莉花提醒她:“听听旁边的水声!”依当叫望向竹楼边的溪水,熟悉的旋律瞬间涌上心头。那一刻她忽然懂得:音乐,本就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依当叫获得了专业学习葫芦丝的机会。当老师将一把缠着红丝线的葫芦丝郑重地递给她时,她心中涌起一种熟悉的共鸣:“这就是我们傣家的声音,是家乡的味道。”如今,依当叫已成为一名葫芦丝教师,不仅在培训机构授课,也将这份乐声带进了小学课堂。“最让我开心的是看到那些原本羞涩的孩子,从最初不敢吹响乐器,到后来能自信地完成整首曲子。当他们跟上我的节奏,仿佛我们一起翱翔在西双版纳的青山绿水之间——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本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期间,依当叫与缅甸演员即兴合奏,虽未排练却默契十足。“葫芦丝就像一杯捧给客人的热茶,”她微笑着说,“温暖而亲切,邀请大家走进彼此的文化。”

乐在传承,也在融合中生长出新的喜悦。傣族章哈剧演员袁弋涵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泼水节晚会上听到傣族章哈演唱时的震撼。“那声音非常特别,旋律很自由,像是跟着情绪和故事在流动。歌手的即兴演唱充满了生命力,让我这个学舞蹈的人产生了强烈共鸣。”当时她就想,如果用舞蹈来表达这种自由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子?

后来,袁弋涵所在的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排演傣族章哈剧《乌莎巴罗》,她饰演乌莎公主,这才让她真正走进章哈的世界。她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先理解傣语唱词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才能用肢体传达角色的情感;还要领悟章哈承载的傣族历史与生活智慧,避免舞蹈流于表面;更要在艺术形式上找到平衡——将舞蹈的力量与章哈的松弛相融合,这成为她长期探索的课题。

如今,傣族章哈早已成为袁弋涵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让我的舞蹈不再只是肢体的展演,而被注入了文化的厚度与故事的重量。”她说,“以前我更在意动作是否标准优美,现在我会思考每个动作要传递什么情感,就像章哈歌手即兴演唱时那样——用身体讲故事,让舞蹈既有根脉,又有灵魂。”

艺术节期间,3位“西双版纳文化文艺国际传播官”与来自缅甸、泰国、越南等国的同行深入交流。葫芦丝与木偶戏奏出新的律动,傣族章哈与越南㗰剧彼此呼应。正如依当叫所说:“文化不是‘你是你、我是我’,而是‘你有你的美,我有我的美,我们一起更美好’。”(云南日报 记者舒文)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