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梁河县体育公园的灯光渐次亮起,阵阵清脆的象脚鼓声与轻快的舞步节奏交织,一支阿昌族象脚鼓广场舞队在此集结,成为小城夜晚最富活力的风景线。这场融合了非遗文化与群众健身的活动,不仅点亮了居民夜生活,更在舞动中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温情,让非遗传承焕发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作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县域,梁河县始终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视作重要使命。象脚鼓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在当地文化工作者与群众爱好者的共同探索下,梁河将阿昌族象脚鼓舞与广受欢迎的广场舞深度融合,鼓点节奏延续民族节庆时的庄重感,又适当改编以适配大众健身需求,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如今,体育公园的象脚鼓广场舞已从最初的几人参与,发展为拥有近百名爱好者的“夜间文化品牌”,参与者涵盖退休老人、在职职工、社区居民等,不分民族、不分年龄,大家在鼓声中拉近距离、增进情谊。为了让文化传承更有抓手,象脚鼓舞队还专门组建了儿童班,通过系统教学带孩子们了解象脚鼓的历史渊源、学习基础鼓法与舞蹈动作,助力阿昌族象脚鼓文化代代相传,切实提高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
“非遗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是我们民族的魂!”说起鼓队的由来,县老年大学指导教师、阿昌族象脚鼓舞队负责人彭建华老师感慨万千,“我们年纪大了,做不了别的什么,就想发挥一点‘银发余热’,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好、传承好!”
“每晚来这儿跳跳舞,既能活动身体,又能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心里特别敞亮!”家住公园附近的居民李阿姨说,她加入广场舞队两年,不仅学会了基础的象脚鼓舞,还结识了不同民族的朋友,“大家一起排练、一起演出,就像一家人一样。”
每当广场上响起整齐强劲的象脚鼓声时,外出遛弯的孩子们总会被有力的节奏与灵动的舞步吸引,主动围拢过来观看,他们会模仿着踮脚、拍手,甚至有的孩子还自发买了小鼓,有模有样地跟着排练队伍模仿击打,眼神里满是专注与热爱。每一次的击打与模仿,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播种与浇灌,象脚鼓承载的文化记忆,就这样悄悄走进了新一代人的心里,完成了一场无声却有力的传承。
凭借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饱满的精神风貌,梁河县象脚鼓广场舞队不仅多次在县域内的各大节庆活动上演出,还走出了县域,在各类文化展演中绽放光彩。据了解,队伍已先后赴芒市、大理、丽江等地参加文化展演活动,成为梁河对外展示非遗文化与民族团结的“流动名片”。“每次外出演出,看到观众为我们的象脚鼓鼓掌,就觉得特别自豪。”队员们表示,希望通过舞蹈让更多人了解梁河的民族文化,也让更多人爱上这种充满活力的非遗传承方式。
从体育公园的夜夜欢歌,到走出县域的精彩展演;从成年人的健身娱乐,到孩童的好奇模仿,梁河县阿昌族象脚鼓广场舞,不仅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以生动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奏响了民族团结、小城夜美的和谐乐章。未来,梁河县还将持续完善体育公园文化活动设施,支持广场舞队开展更多非遗体验活动,让象脚鼓声在梁河的夜晚长久回荡,让民族文化在群众的舞步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