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吕合镇:“稻+蒜”模式促进稳产增收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10-13 10:11:05

近日,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技术、项目支持下,楚雄市吕合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实施的150亩“稻+蒜”模式百亩连片,粮经协作高产高效示范样板经实收测产,实现了稳产增收。

去年以来,吕合镇采用项目育成的水稻品种与大蒜轮作模式,实施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示范,通过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成果与先进种植技术结合,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省、州专家的理论测产和现场实收验收,“云科粳8号”在大田生产中适应性、抗病性强,亩产在750公斤以上,深受当地农户欢迎和种子经营户的好评,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在生产实践中,在统一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基础上,推广“三精、两减、一结合”综合技术,实行精确定量播种、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管理,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逐步示范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实现降低成本、稳产增收。去年9月14日,全国水稻生产指导专家对“云科粳8号”测产,在减少化肥35%的条件下,平均亩产湿谷816.94千克,亩产值1633.88元。稻、蒜两季复合亩产值达20349.06元,实现农业增效。

去年10月中旬组织种植的大蒜,按照深耕、疏松、增施有机肥、开墒、理沟的流程,合理密植巧轮作,科学施肥防病虫,确保大蒜高产高效群体形成。今年4月15日,由云南省作物学会组织并主持,邀请省内相关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粮食安全种业支撑专项“粮经协同千斤万元示范——一年多熟”项目在楚雄市吕合镇实施的“稻+蒜”模式百亩示范样板进行测产验收。专家组在察看现场、听取项目组介绍的基础上,按照农业农村部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进行机收测产,在百亩方中随机选取好、中、差3块田,平均每块田量取667.33平方米进行实收,并测算独蒜、瓣蒜及其不同等级的比例。测产结果显示,在确保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不下滑的前提条件下,粮经协同一年多熟“稻+蒜”模式中鲜蒜头加权平均亩量2121.79千克,按照企业现场收购价格计算,亩加权平均产值超18715.18元。

云南省农科院在吕合镇开展的“稻+蒜”粮经协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探索,每亩地租700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大蒜种植、采收蒜薹、挖蒜每亩需要35个工,成本3500元,促进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项目充分发挥云南省农科院品种和技术优势,利用省农科院粮作所自育的国审优质常规水稻品种“云科粳8号”,结合“温江红七星”大蒜品种,构建“优质稻”和“高效蒜”的粮经协同滇中稻田高效生产模式,在楚雄市吕合镇示范应用。建设的核心样板150亩,亩产值超2万元,既提高了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又进一步拓宽了科技赋能滇中粮仓高效发展的新路径。“稻+蒜”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获得云南省标准化协会认定,成功承办2024年云南省植保站大春作物重大病虫害中后期发生趋势现场培训会、云南省稻作产业科技发展培训会、水稻新品种展示现场观摩会。(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吴维东)

编辑:张仲伦(实习)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