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县大朝山水电站库区菠萝码头江面波光粼粼,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将一筐筐鲜活鱼苗投入澜沧江。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鱼苗增殖放流现场,多了几位手持执业证、神情严谨的公证员——他们是来自云县公证处的工作人员,正以专业公证力量,为这场生态保护行动筑牢法治屏障。
“大家注意核对鱼苗品种和规格,每筐数量都要记录清楚!”现场,公证员们穿梭在放流队伍中,从鱼苗装卸、清点数量,到投放过程、现场环境,每一个环节都在公证员的细致监督下规范进行,确保整个放流过程真实、合法、可追溯。
“很多人以为公证只和房产、遗嘱这些民事领域相关,其实在生态保护领域,公证同样能发挥大作用。”云县公证处负责人介绍,此次参与澜沧江流域鱼苗增殖放流监督,并非简单的“在场见证”,公证员需要严格核查鱼苗是否符合澜沧江流域生态要求、规格是否达到放流标准、数量是否与计划一致,最终形成的公证书,将成为本次放流活动最权威的“法律凭证”。
为何要让公证深度参与生态保护?背后藏着对生态责任的严谨考量。据了解,不规范的鱼苗放流可能引发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流域生态平衡,而模糊的数据记录更会导致后续生态评估失准,影响生态补偿机制落地。云县公证处主动介入,正是用法治手段为生态保护“上锁”:确保放流的鱼苗“真”,杜绝以次充好,让每一分生态投入都落到实处;确保放流的物种“准”,契合澜沧江流域生态需求,让每一尾鱼苗都成为生态链的“积极因子”;确保放流的过程“明”,全程记录、数据可追溯,让公益行动经得起时间和公众的检验。
“接到养殖场的函请后,我们第一时间组建了专项公证小组,提前对接放流方案、熟悉生态要求,就是要以专业、高效的服务,为生态保护添一份力。”云县公证处工作人员表示,公证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更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卫士”。此次全程监督澜沧江鱼苗增殖放流,正是“公证为民”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
当最后一筐鱼苗跃入江中,与澜沧江的碧水融为一体,公证员们也完成了此次“特殊使命”。这份承载着责任与温度的公证书,不仅记录了一次生态保护行动,更彰显了云县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未来,云县公证处将继续把公证服务延伸到更多民生领域、发展一线,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为云县高质量发展、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图景注入更多公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