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召开的云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推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做强园区主阵地,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培育城乡消费新业态,提高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以城带乡、以乡旺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近年来,昆明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创新跨区域协作机制,不断深化跨区域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香格里拉“飞地园区”落地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便是大抓产业、做强园区主阵地的典型案例。
作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的首个“飞地”项目,自今年7月22日云南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云南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以来,园区已有企业有意向入驻,成为昆迪两地深化友好合作、注重优势互补、推进产业协作、构建跨行政区域利益共享机制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图源沪滇协作
“飞地园区”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总部功能区23栋,香格里拉“飞地园区”装修工作进入筹备阶段。该园区面积4846.19平方米,将重点开展平台建设、产业孵化及招商引资工作,并落地云品出滇、云品入沪“飞地园区”数智化运营平台等项目,旨在提升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加快与东部地区以及与昆明现有产业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打造云南省强化跨区域协作示范样本。
香格里拉“飞地园区”的落地,恰逢云南省大力推进园区协作的政策窗口期。2025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明确支持发展“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支持飞出地将资金、项目投向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园区,开展招商引资、产业链建设,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通过建设“飞地园区”,有效解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昆明与迪庆的这一合作,为全省园区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香格里拉“飞地园区”外立面。供图
从协作根基来看,昆明市与迪庆州自1996年缔结为友好州(市)以来,已在多领域构建起深度合作格局。双方持续深化交流交往,聚焦产业、教育、医疗、人才、文旅、就业等领域,联系更加密切、合作更加深入。昆明作为省会城市,不仅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充足的人才储备,更依托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等平台搭建了链接东部市场的“快车道”——云南巴莱咖啡有限公司入驻科技城后,通过“云品出滇”计划,实现贸易额增长超3000万元;吉堪布(云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则借助园区渠道开辟了咖啡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这些成功案例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根据昆明经开区与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的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在昆明经开区范围内建设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的“飞地园区”,推行以“飞地园区”模式试点落地一批产业项目,从而提升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加快与昆明经开区现有产业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将推进产业共兴,强化招商协作,重点推动高原绿色食品、生物医药、进出口加工、跨境商贸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交叉落地。按照计划,园区预计吸引20家以上高科技企业入驻,新增就业岗位150个,年综合营业收入及产值或突破10亿元。
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
香格里拉“飞地园区”落地的背后,源于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这一跨区域协作平台的坚实支撑。
2021年12月28日,上海临港集团与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签署协议,明确双方共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打造“东西协作、产业协同”标杆园区。2022年8月17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正式在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清水片区开工建设,占地282.5亩,总投资14亿元,一次性整体开发,建设42栋楼宇。2023年12月3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建成开园,成为“上海效率”与“昆明实干”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图源昆明经开区
运营以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构建起“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协作模式。如今,这个高标准产业园已有科仑检测、巴莱咖啡、恒畅农业等企业投产运营,成为昆明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的重点样板园区,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
截至今年8月,园区已吸引30家企业签订订租/订购协议,累计招商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云南地理标识运营中心、乾六科技人工蓝宝石760吨项目(300公斤级)、昆明台湾青年创业园项目进入前期入场装修阶段。吸引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云南公司、中国物流集团云南公司等145家企业集群注册至园区。
巴莱咖啡烘焙车间。图源昆明经开区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园区将进一步发挥创新示范效应,深化沪滇产业协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和龙头企业入驻,持续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努力打造全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标杆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