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内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穿越时空,探寻5.18亿年前寒武纪的生命密码。节前,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全球南方世界遗产论坛在此圆满落幕。这片诉说地球起源与演化的瑰宝之地,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澄江宣言》(以下简称《澄江宣言》)发布十周年之际,以创新探索的“保护—研究—传播”三位一体的“玉溪模式”,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十年前,《澄江宣言》的发布凝聚了世界遗产保护的共识与智慧;十年后,在宣言精神指引下,澄江化石地创新构建的“玉溪模式”,走出一条让古老遗产在严格保护下焕发蓬勃生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 曾永洪 摄
保护——让化石遗产“命脉延续”
作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守护好这份不可再生的自然瑰宝,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过去与未来。
十年来,澄江构建起法律、物防、人防、生态修复与规划引领“五位一体”的保护体系。《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加强澄江化石地保护协作配合实施意见(试行)》及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划定了法治“硬边界”。监控探头全域覆盖、CT扫描等非破坏性技术应用,织就“物防+技防”安全网。“脚步丈量化石地”的常态化巡查,筑牢“人防”前沿防线。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抓手,累计投入超1亿元进行生态修复,关停价值200亿元的磷矿点、流转停耕、退出企业……一系列举措使帽天山重披绿装,为化石保护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底。这套保护“组合拳”成效卓著,连续八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遗产咨询评估机构对澄江化石地保护前景的最高等级评价。
研究——让化石遗产迸发生机
十年来,澄江化石地深耕科研,构建起系统性、多层次的科研体系。通过“柔性引才+本土培养”双轨模式,引进了以舒德干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先后设立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土科研人员也迅速成长。与南京大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顶尖机构的紧密合作,促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落地。近三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多篇发表于《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档升级,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已具备独立开展研究的基础条件。这片“化石宝库”正持续为全球生命演化研究贡献“澄江智慧”。
传播——让化石遗产“活”起来
传播是“玉溪模式”的价值延伸,也是让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自2020年开馆以来,该馆已接待游客超390万人次。它不仅是收藏与研究的殿堂,更通过高清数码复原、VR、XR沉浸式体验、4D、5D影院等高科技手段,让5亿多年前的古生物“活”起来。博物馆还深化“馆校社”联动,开发精品研学路线;“小小讲解员”“小小考古学家”等活动点燃了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热情;文创产品年收入达千万元,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有效转化。
在做好馆内“文章”的同时,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还积极“走出去”,通过联展、巡展将“澄江故事”传遍全国;“澄江化石地”内容写入人教版教材、《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特种邮票发行……传播载体不断拓展,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此次全球南方世界遗产论坛的举办,不仅是国际社会对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及保护利用成就的集中肯定,更搭建起全球南方遗产地交流合作的平台。
站在《澄江宣言》发布十周年的新起点,澄江化石地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论坛上热议的遗产“在地化”传播、社区参与、数字化发展等议题,正是“玉溪模式”未来深化的方向。澄江将继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使这座“古生物圣地”不仅成为解读生命起源的科学殿堂,更成为推动地方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