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而立之年看安宁】撤县设市开启发展新纪元
    10-13 17:33:41

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王莉莎 当安宁迎来撤县设市三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座城市走过的路,1995年无疑是极具分量的坐标。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宁撤县设市,这一历史性决策犹如一把钥匙,为安宁打开了转型发展的大门,让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踏上了崭新的发展征程。

城市全景图

如今,漫步在安宁的大街小巷,或站在城市制高点俯瞰,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现代厂房与古韵犹存的街巷交相辉映,穿梭往来的城乡公交与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相得益彰,这一切都生动展现着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

这份活力背后,是一段从“发展困境”到“破局重生”的奋斗征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安宁已是省内初具规模的重工业生产基地。这里不仅聚集了云南最大的钢铁企业——昆明钢铁有限公司、云南最大的化工企业——云南化工厂,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企业——云南磷肥基地以及云南最大的盐矿——昆明盐矿。这些现代化大型企业虽然技术领先、规模庞大,却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奇特的“围墙经济”现象。

这些中央、省属和昆明市属的大型企业,犹如一个个独立王国般矗立在安宁的土地上。厂区内机器轰鸣、生产高效,而周边乡村却仍延续着传统农耕方式,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这种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不仅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衍生出就业失衡、公共服务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安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当时的安宁,呈现出一幅令人深思的发展图景:当昆钢、云化、曙光机械厂等大中型企业的6万多名职工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时,安宁68个村寨的12万多名农民却扛着锄头、赶着耕牛,在16万多亩高原丘陵和山坡土地上,以原始的农耕技术从事着以满足自我需求为主的传统小农生产。这种触目惊心的城乡差距,让决策者深刻意识到:要改变这种二元割裂的发展格局,必须从根本上突破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宁撤县设市的构想于1990年正式提出。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安宁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安宁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撤县设市,由农镇经济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域经济行政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对农村发展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和推动作用。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深刻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经过三年多的理论探讨与可行性论证,撤县设市的筹备工作逐步成熟。1993年3月,县委专题讨论研究了安宁撤县设市的问题。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安宁申报撤县设市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随即,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7 月,安宁县人民政府正式向昆明市政府上报了撤县设市的请示,标志着这项工作从构想阶段迈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在撤县设市工作推进过程中,当时的领导班子就明确:这绝不是“换牌子、换帽子”,而是要 “人换思想、地换装”,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安宁。随后便响亮提出 “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 的安宁精神,为全县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安宁申请撤县设市的工作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1993年12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向民政部呈报了申请审批报告。

1995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宁正式撤县设市。这一消息传来,全县上下倍受鼓舞,而如何以设市为契机实现真正的发展突破,成为摆在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课题。

为找准发展路径,1995年12月,市级班子成员专程奔赴改革开放前沿——江苏张家港考察学习。“政府可以负债经营、可以向群众借贷” 的创新理念,为干部们打开了发展思路。考察团在住地宾馆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照先进找差距、摆问题、理思路,最终确立了“以超常规方式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这次考察成为安宁发展轨迹的重要转折点,“学习张家港,建好安宁市”也成为撤县设市后的第一个行动纲领。

在清晰的战略指引下,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推进。1996年1月1日,安宁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鲜红的印章启用,所有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司的铭牌印章统一将“县”改“市”,宣告城市发展新阶段的开启。

从1996年开始,安宁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突出以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此掀开了跨越式发展的三十年壮阔篇章。

安宁城市文化中心

三十年来,安宁以加快发展为要,以经济转型为轴,以发展解危难,以改革来闯关,一路上披荆斩棘、负重前行,历经“经济转轨、规模扩张、统筹发展”三个创业阶段,走出了一条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由跳起摸高到再生跨越的奋进轨道,从产业形态到空间格局,从发展基础到综合实力,攀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5年的25.5亿元起步,2008年突破100亿元,2018年跨越500亿元,2021年突破600亿元,2023年站上700亿元台阶,2025年预计将达到800亿元,较撤县设市之初增长30倍。

站在三十周年的时间坐标回望,1995 年国务院的那道批复,不仅是行政区划的变更文书,更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启动键”。从“围墙经济”到“城乡共生”,从农业县到工业强市,从区域跟跑到全省领跑,安宁用三十年实践证明:从“县”到“市”,变的不仅是名字,更是打破边界的勇气;从“跟跑”到“领跑”,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三十年的久久为功。

城市夜景

三十而立的安宁,早已不是当年困于二元结构的小县。那段从“县”到“市”的跨越,终将成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原点——它提醒着每一个安宁人,唯有持续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才能在县域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更多从“破局重生”到“领跑示范”的精彩篇章。

编辑:龙泉积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