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蛇咬伤,不少人认为是春夏季“专属风险”,但在云南,秋冬季节蛇类活动仍较频繁。10月13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柳涛表示,秋冬季云南仍需警惕蛇咬伤,并提醒重点人群提高警惕。
重点人群需警惕
据介绍,作为全省蛇咬伤救治的“核心力量”,省一院不仅承担着全省蛇咬伤救治的指导、帮扶和质控工作,还建立了“云南省蛇咬伤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精准掌握云南蛇伤发病规律。
数据库数据显示,云南50%的蛇咬伤发生在林下草果地,30%在水田附近,12%在农舍附近——这意味着农业一线从业者是蛇咬伤高发人群。此外,秋冬季节上山作业的市民、户外徒步爱好者,也因活动区域与蛇类栖息地重叠,成为蛇咬伤的重点关注群体。
“与夏季相比较,秋冬季蛇类活动趋于减少,毒液储存量可能更大,患者被其咬后的临床症状和损害都可能高于夏季。”柳涛解释,蛇咬伤多因人类活动惊扰蛇类,引发其防御攻击,比如采菌时手部触碰蛇的藏身之处、劳作时脚步惊扰蛇类等,均可能导致咬伤。
烙铁头、竹叶青占比90%
云南毒蛇种类繁多,但从数据库及全省各州市医院协作交流情况来看,70%的蛇咬伤由烙铁头造成,20%为竹叶青所致,另有少数为银环蛇、眼镜王蛇等其他剧毒蛇类咬伤和无毒蛇咬伤。
柳涛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蛇毒的危害及症状,帮助公众初步判断伤情:
神经毒类(如眼镜王蛇、云南环蛇和银环蛇等):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麻痹,初期表现为“眼皮抬不起来”,随病情发展会出现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危及生命,是全国毒蛇咬伤致死的首位因素;
血液毒类(如烙铁头、竹叶青):会破坏血液凝血功能,蛇咬伤牙印周围易出现瘀斑、瘀点,甚至持续出血,严重时可能引发内脏、消化道、脑部出血,危及生命;
细胞毒类(如眼镜蛇):会损伤血管与局部组织,造成伤口异常肿胀、组织坏死,还可能引发心肌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常常致残。
“部分毒蛇可能含有两种或三种毒素,患者可能同时出现伤口剧痛、眼皮下垂、出血等多种症状,需格外警惕。”柳涛强调。
牢记“十步自救法”
蛇咬伤多发生在远离医院的户外场景,正确自救是降低伤害的关键。柳涛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蛇咬伤十步自救法”,公众需牢记:
脱离:尽快远离被蛇咬伤的环境,避免二次咬伤;
认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手机拍下蛇的照片或记住蛇的外观特征(便于医生判断蛇种、选择抗蛇毒血清),切勿试图捕捉或打死蛇;
解压:若咬伤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及时取下戒指、手镯、手表等肢端束缚物,防止肿胀后压迫组织;
镇定:紧张情绪会加快血液循环,导致毒素更快扩散,需尽量保持冷静;
制动:减少被咬伤部位的活动,避免毒素随肢体运动加速扩散;
包裹:用干净纱布或衣物轻轻包裹住伤口,切勿用绷带或绳子缠绕、束缚肢体(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禁忌:不要对受伤肢体进行绑扎,不要用嘴吸吮伤口毒液、用草药包裹伤口(易引发二次感染)、盲目自行给伤口切开或放血;
呼救:立即向周围人求助,或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告知咬伤时间、地点及蛇的特征;
止痛:若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止痛,严禁饮酒“镇痛”(酒精会加速毒素扩散);
复苏:若被眼镜王蛇、银环蛇等剧毒蛇咬伤,出现呼吸骤停,需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云南网记者 彭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