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从“堵”到“疏  要让户外探险走上安全之路
昆明信息港    10-14 10:56:40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国内出游高达8.88亿人次。而在众多旅客游览大好河山之时,多地户外出行爱好者在穿越、登山途中却遭遇了险情,有驴友甚至丢了性命,可是给这轮高涨的出游热情泼上了一波冷水。

10月5日下午,甘孜“子龙秘境”就发生一起驴友坠亡事件,同日,多名徒步爱好者从甘肃百花掌区域,私自进入祁连山冷龙岭区域,在门源县老虎沟高海拔区域受困。事后搜救工作累计转运被困人员251名,其中男性186人,女性65人。1名被困人员因失温及高原反应遇难。而就在前一天,珠峰东坡10月4日出现近年来国庆期间最强暴风雪,近千名游客因道路结冰被困,被迫在帐篷中避险,其中徒步者很多都是没什么登山经验的“小白”,甚至还有人带着小孩一块徒步。这多起事件,显示户外穿越、登山正成为当下旅游常见的意外风险。

近年来,户外运动逐渐兴起,登山、徒步、露营等户外旅行一年比一年火爆,逐渐由小众变为大众,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消费金额达到3000亿元。中国探险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的探险爱好者已达3.5亿人,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4.1亿人。一方面是高涨的参与人数,另一方面是滞后的户外探险基建和服务团队,不仅是相关区域的步道数量和难度不能满足需求,探险组织与导游的人才团队也是短缺的。但面对蓬发展的市场,利益驱动下,市面上的徒步组织者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少商业团队为追求利润,或是无视未开发区域存在迷路、山洪、野生动物侵袭等风险的警示,违背相关法规私自进入,将自身安全置于险境;或是降低参与门槛,导致徒步者高反、失温等情况频发。

值得警惕的是,2023年底的一项大数据统计显示,由徒步爱好者探索出的徒步路线已经近100万条,其中很多都不是经过开发的合规路线。面对此种情况,文旅部门对户外探险的管理不是一禁了之就能解决的了,在相关区域“守株待兔”的方法也显滞后,需要新思路和新解法。云南作为旅游大省,有条件开展户外探险的区域较多,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创建出具有云南特色,又能向其他地区推广经验的户外探险管理及运营模式。

首先,可以从资质认定方面入手,从线下的俱乐部延伸至线上的爱好者私下组团,加强户外探险组织与导游的资格审查,严禁无资质的人员和机构组织相关活动,强化“谁组织谁负责”的责任认定,明确违规探险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法律责任,从而提升组织者与参与者的风险意识。而在规范户外旅游市场同时,也要加大合规产品的供给,在有条件开展登山、攀岩、攀冰、山地户外运动等活动的地方,建立完善的备案机制,通过制度门槛确保有资质的团队来组织活动,同时,组织符合条件的当地群众进行培训,颁发资质,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也能规范市场,为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近几年,武功山“纯野爬”的人数明显减少,而官方开放的线路则每年会接待近15万人次,且在逐年增长。从这一成功经验来看,从“堵”到“疏”,值得更多有着户外探险资源的地方进行尝试。(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编辑:曹月    责任编辑:张水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