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力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省妇联、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2025年云南省最美家庭”宣传选树活动,涌现出了一批群众认可、具有示范作用的“最美家庭”典型。日前公布,全省有100户家庭获“2025年云南省最美家庭”称号,昆明市9户家庭上榜。
昆明市9户上榜家庭名单
王海涛家庭 昆明市纪委监委
李强家庭 昆明市公安局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
林琼家庭 昆明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
张桐梁家庭 成都军区昆明国防宾馆(退休)
李正兵家庭 昆明市第十中学
李龙家庭 昆明春晓图书经贸有限公司
洪琼刚家庭 东川区第二小学
周芳家庭 安宁市金方街道新村社区
钱海家庭 石林县第一幼儿园
部分最美家庭事迹
李强家庭:“双森警家庭”打造绿色家风
来自昆明市公安局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的李强家庭,因为守护“生态绿”的共同理想和责任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双警家庭”之中少有的“双森警家庭”。夫妻俩主动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活肌理、工作实践,辐射带动同事、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昆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李强夫妻制订《家庭绿色公约》,以亲子共读环保绘本、观看生态纪录片等形式,将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家庭课堂。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不仅养成了随手关灯、双面用纸的好习惯,更主动担当起小区、公园的“环保小卫士”,向邻里、游客宣传环保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李强家庭将低碳理念细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一水多用”,节约生活用水;配置太阳能设备替代传统电热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对废旧衣物、纸箱、包装袋进行循环利用。李强家庭还制订并长期坚持“158绿色出行计划”(1公里内步行、5公里内骑行、8公里内公交),3年来,仅李强一人通过共享单车、电单车出行就超4000公里。
作为守护昆明绿水青山的专业警察,李强夫妻在打击环境资源犯罪、开展生态保护宣传中始终冲锋在前。近3年来,先后侦破和带头侦破了一批破坏生态安全、危害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和森林资源的重特大案件,先后参与“守护滇池”“红嘴鸥保护”等专项行动110余次,救助了170余只猫头鹰、红嘴鸥等野生动物;在“5·22”生物多样性保护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通过深入学校、社区和直播等方式开展环保普法讲座12场,惠及群众超3000人次。
张桐梁家庭: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近20年义务宣讲逾200场
作为一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张桐梁退而不休,积极发挥余热,以满腔热情支持社区各项工作。
张桐梁长期从事党务工作,2005年退休后,他充分发挥自己有一定理论功底、文字功夫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长处,自告奋勇担任社区党员志愿者。在受聘担任昆明市关工委“五老讲师团”讲师、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五华区委宣传部“百姓讲师团”讲师、五华区委组织部“五华先锋讲师”期间,他把所学内容的精髓要义提炼出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听众更易接受的宣讲提纲,近20年共撰写宣讲主题40余个50多万字,在各种场合宣讲逾200场。2019年,他被昆明市关工委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讲师培训;2021年,被昆明市民宗委推荐到西安参加城市少数民族优秀工作者培训。如今已80多岁的张桐梁经常说:“是党培养了我,部队锻炼了我,只要还有力气走上讲台,就要始终学习好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把余热奉献给伟大的党。”
张桐梁家的每个成员都在为梦想拼搏,相互支持,共同奋进。张桐梁的爱人张佐芬关心员工成长,展现人性大爱;女儿与儿子工作认真负责、热心公益,在单位和社会上均有良好口碑。家庭成员相处和睦,以崇德向善的品质,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张桐梁家庭曾被评为昆明市“五好家庭”。
李龙家庭:仁爱塑造好家风 书香温暖春之城
李龙,昆明市政协委员、西山区政协常委,昆明春晓图书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与妻子李玉兰相濡以沫,共同抚育一儿一女,并悉心赡养70余岁的老母亲,在西山区福海街道筑起了温暖和睦的五口之家。这个家庭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为底色,处处洋溢着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仁爱之风。
孝老爱亲是这个小家最温暖的底色。“跟老人住在一起,尽量按老人的意愿去做事,让老人满意、安度晚年,这就是孝道。”李玉兰真挚地说。多年来,夫妇俩无论工作多忙都细心关照母亲的生活起居,让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得以安心颐养天年。
在事业与生活中,夫妇俩内外分工,默契协作。在精心经营幸福小家的同时,李龙夫妇将更大的热忱投入“做大文化产业,回报社会大众”的“大家”事业中。为响应国家“深化全民阅读”号召,2012年,春晓图书斥资1.3亿元在南亚风情第壹城建成春晓图书南亚国际书城。历经多年耕耘,公司已发展至8家连锁门店,为社会创造400多个就业岗位。
春晓图书长期致力于文化扶贫:联合云南省妇联、省少年儿童基金会筹建52所“春蕾图书室”,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中捐赠15个爱心图书馆(图书价值250万元),向碕石革命英烈红军小学捐款15万元,向多所高校贫困生捐赠教材(价值80万元)……20余年来,累计捐物捐资超过2500万元。夫妇俩还以个人名义,通过希望工程等渠道,资助众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一封封来自宣威、南华等地受助学生的感谢信,诉说着这份情谊的深厚。(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庞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