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今年以来,个旧市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五问”中“就业怎么拓展”之问,紧扣重点产业发展,坚持以“四化”破题,推动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向发力,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收入增加的良好态势。
挖掘岗位潜力,“规模化”稳就业
坚持产业就业“双驱动”,用好就业扶持、稳岗扩岗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强化用工保障,目前全市企业登记用工56441人,城镇新增就业384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6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58人。深化“党建+市场”模式,组织剩余劳动力到葡萄、小米辣、万寿菊、蓝莓等种植集中乡镇和地区从事季节性采摘,目前已组织300名农村劳动力参与季节性务工,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打造就近就业“新阵地”,整合个旧市“零工市场”、金湖街道劳动者之家、大屯幸福就业小站等“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园”资源,贯穿产业就业全链条,为实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筑牢根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6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实现转移就业0.61万人。
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化”促就业
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加快群众增收、促进社会稳定、推动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开发城乡公益岗位,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及脱贫劳动力652人,激活8个就业帮扶车间的稳岗增收效能,吸纳4845人就近就地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07人,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通过岗位推荐、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同时开发见习岗位、基层就业岗位等有力举措助其提高适岗履职能力。今年以来,推介1039家企业的31036个岗位信息,开展就业服务380余人次,开发就业见习岗位64个,基层治理专干吸纳81人,“三支一扶”人员服务25人,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就业10人。
强化政策扶持,“多元化”保就业
充分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和流动党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在收集劳动者权益维护、行业治理等方面的诉求建议上持续发力、靠前作为,引导党员将助企纾困与就业帮扶政策有机结合,通过“下沉”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服务,促进政策红利“上浮”,激发企业吸纳就业和劳动者外出就业积极性。严格落实“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为有重点群体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3677万元,扶持164人创业,带动478人就业。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返还等政策,为1079家企业42096人降费881万元,为71人兑现技能提升补贴12.6万元,助力企业减负稳岗拓岗。
优化服务保障,“立体化”助就业
以“零工市场”为载体,盘活资源搭建就业供需桥,通过“招聘小喇叭”、“企业直招”等方式,“党员先锋岗”带头示范提供职业介绍、指导服务2700余人次,举办招聘会17场,推送365家次企业2.7万余个岗位,实现“务工者找活灵活,雇主招工高效”的双向奔赴。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推广“培训+就业”模式,聚焦低空经济、养老服务、绿色能源等领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体力型”向“技能型”就业转变,年内已组织技能培训27期,参训学员达1265人次。以法治保障为支撑,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中心职能优势,办理各类渠道转办案件及线索10件56人,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12.77万元,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60件结案率100%,为劳动者维权益1131.72万元。(云南网 通讯员知诗定主 白亚楠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