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玉龙:雪山下的“绿色答卷”
云南网    10-15 18:42:18

  金沙江奔腾,玉龙雪山耸立。雪山脚下,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拥有超过733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68.01%。然而,这片广袤的林海曾长期“沉睡”,丰富的生态资源难以转化为群众致富的经济活水。

  近年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唤醒这片森林。玉龙县紧抓云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创新性地将林下经济与“国储林+N”项目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

  改革破题:“沉睡”的资源如何被唤醒?

  “有女莫嫁桃花村,嫁到桃花村受穷根。”这曾是玉龙县石头乡桃花村胜利组的写照。这里虽坐拥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林权分散,经营不成规模,村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如何破题?答案是改革。10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就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发布,核心是要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真正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玉龙县的实践,正是这一改革精神的率先探索。

  在胜利组,当地以金萨罗林场为试点,推行“集体统一经营林权+均山到户林权(经营权)入股”模式,将分散在42户手中的5430亩林地整合起来。村民的“林权证”变成了可量化、可收益的“股权证”,沉睡的资源被成功激活。

  在此基础上,玉龙县构建起“林场+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共同发展模式,并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四大产业带,为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头雁领航:“林中人”蹚出致富新路。

  一个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一群有情怀、敢担当的带头人。在玉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产业的先行者,是乡亲们的贴心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密林深处蹚出了一条条致富新路。

  在石头乡,胡周嵘最初因试种灵芝被村民视为“疯子”。面对失败和质疑,他深夜引水、通宵钻研。2018年,他林下种植的灵芝获得了超过20万元的利润。富裕后,他决心带动乡亲,面对“亏了怎么办”的压力,他承诺:“如果亏损,由我个人承担,不能让老百姓去亏。”如今,他的公司已带动上百户农户增收。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家乡有情怀。”这是石头乡胜利组啦比里药材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段金华常说的话。他返乡带领村民发展林下天麻种植,并建立“四个统一”(统一提供种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成品)的模式,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如今,合作社的天麻种植面积已达600余亩,2024年产值超过20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过万元。

  石鼓镇新华村党总支书记杨裔忠,则是基层干部推动产业发展的代表。为掌握雪山乌鸡的孵化技术,他曾在孵化器边睡了一个星期。从最初村民的观望,到如今的市场热销,他和村两委不仅抓保种选育,更着力于品牌推广,并创新地将村集体经济收益与产业挂钩,每卖出一羽乌鸡,村集体就能增加4元收入。

  展望未来:从“点绿成金”到“生态富民”

  在“头雁”的引领下,玉龙县林下经济百花齐放。截至2024年底,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281.92万亩,“四位一体”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我们政府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带头人做好服务。”玉龙县林草局负责人说。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玉龙县的故事,为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提供了一份来自雪山脚下的生动答卷,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云南网 记者段芃 通讯员徐俊

  


编辑:张水燕    责任编辑:上官艳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