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州东南部的中越边境,麻栗坡县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生态逆袭史诗。这个99.9%为山区、70%属喀斯特地貌、95%以上土地为石漠化岩溶山区的县域,曾因战争创伤与石漠化肆虐陷入“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如今,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当地通过“生态修复—长效治理—价值转化”的路径,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实现了从“生态恶化贫困交织”到“生态经济协调并进”的转变,这里已蜕变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滇东南生态屏障,绿色发展的答卷上写满了震撼人心的蜕变故事。
麻栗坡县实施国土增绿工程,生态保护红线占县域国土空间比例为22.38%,森林覆盖率达40.9%。(麻栗坡县融媒体中心李相成 贺正凤 摄)
2011年,当麻栗坡被列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时,701平方千米的岩溶地区正面临水土流失加剧、植被连片死亡的危机。二十年间,全县以“愚公移山”的韧劲推进综合治理,书写下生态修复奇迹。累计完成27.41万亩综合治理,其中封山育林23.88万亩、人工造林3.45万亩,83块封山育林碑如同绿色卫士,守护着逐渐复苏的山林。
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麻栗坡有效扭转了岩溶地区石质山地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的势头,项目区逐步形成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累计涵养水源518万立方米,保持水土82.88万吨,释放氧气1.02万吨,林木蓄积量增加5.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9%的背后,是生物多样性的惊人回归——298科3978种高等植物在此扎根,42种国家级保护植物、18种省级保护植物、50种麻栗坡特有植物茁壮成长,巨蜥、蟒蛇等1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现踪迹,有国际贸易公约CITES收录的濒危野生动植物11种,有IUCN界定为受威胁物种6种(均为易危物种),有中国哺乳动物红色名录认定为受威胁物种23种,老山、老君山、下兴箐3个自然保护区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麻栗坡县还建立“老山植物园”,推进极小种群保护。
与此同时,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当地通过坡改梯、修建田间道路和小型水利工程,为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1.63万亩,助力粮食增产1069吨,曾经贫瘠的石旮旯变成了群众的“钱袋子”。
人工造林工程成效显著,麻栗坡县林业和草原局在项目用地验收工作中运用无人机技术,开展“空中检查”验收项目用地工作,成功完成5个林草项目的用地验收,标志着我县林草资源监管迈入“科技赋能”新阶段。(麻栗坡县林业和草原局 陈波 摄)
二十年来,麻栗坡将科技力量注入生态治理: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持执法证人员从5人扩容至27人,无人机、便携式监测设备成为执法标配,实现“人防+技防”无缝衔接。与此同时,6个河流监测断面、139个噪声监测点位、6家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联网运行,推动环境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
构建多要素环境监测体系,麻栗坡县已建成具备51个监测项目资质的三级监测站,满编配备15名专业技术人员,与1个国控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1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1个省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织就了一张立体监测网。
铁腕治理换来生态红利,年度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36%以上,PM2.5平均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稳定100%;全县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2起案件入选云南省生态环保执法典型案例。
麻栗坡县董渡村以稻鱼共生新模式,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麻栗坡县融媒体中心 李相成 贺正凤 摄)
“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麻栗坡农村环境的旧写照。如今,全县建成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站),日处理能力达1.12万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100%,并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排放。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模式,有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污水治理率提升至71.96%。
生活垃圾处理完成“从填埋到焚烧发电”的华丽转身。26辆转运车、10个中转站点构成的清运网络,让所有生活垃圾实现分类转运、焚烧发电,处理率达100%。5.1万座卫生户厕的改建,使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83.6%,曾经“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已蜕变为“洁净美”的宜居家园。
6月26日,麻栗坡县政协在下金厂乡小兴冲村小组开展“打造边境旅居新业态·共建茶旅融合旅居村”院坝协商议事会。(麻栗坡县融媒体中心石艺喏 摄)
二十年前,麻栗坡能源结构单一,传统能源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也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如今,麻栗坡在“节能降碳”理念的引领下,持续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能源发展之路。
在杨万乡者阴山,“茶光互补”模式让光伏板下的茶叶郁郁葱葱——每年2亿千瓦时的上网电量带来6700万元产值、1300万元税收的同时,不耽误一亩茶园的收成。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智慧,正是麻栗坡绿色能源发展的缩影。二十年来,全县先后建成中小型水电站45座、风力发电场2个、光伏电站1个。102.612万千瓦的电力总装机全部来自清洁能源,2024年实现产值4.25亿元,为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
3.5万亩茶园里,40余万棵古茶树焕发新生,年产值达2.22亿元,带动9600余户年均增收4500元。猛硐乡茶叶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老山茶”跻身国礼名录,“绿叶子”真正变成了“金叶子”。杨万砂糖橘拿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带动500余人就近就业,小柑橘成为群众致富的“黄金果”。
“红、绿、边”三色旅游绘就新图景:老山古树茶乡之旅入选全国“最美茶乡之旅”,八布南清村从“空心村”变为年消费超800万元的网红打卡地,马街执木村打造生态露营、田园观光的乡村旅游热门地,吸引万余人露营打卡,马鹿塘水库推出“湖光山色+康体养生”休闲垂钓项目,实现营业收入140万余元。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01.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61亿元,同比增长5.02%。
此外,建成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乡村振兴示范园,园区里魔芋、米线、茶叶、果蔬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就业120余人,2023年实现加工总产值1200万元,2024年加工总产值5700万元,实现税收513万元,生态红利正通过产业链条流向千家万户。
麻栗坡县依托优质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茶产业。2024年茶叶产量达672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4800余户茶农年均增收6700元。(麻栗坡县融媒体中心 李相成 李阳 李友杰 摄)
二十载栉风沐雨,麻栗坡的生态容颜已完成脱胎换骨的蜕变。如今,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座边疆小城正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行动纲领,匠心勾勒“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立体治理模式。未来,麻栗坡将始终锚定绿色发展航向,以钉钉子精神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生态福祉:在绿色能源领域,持续深挖水能、风能、太阳能潜力,让清洁能源的“绿色引擎”更加强劲;在城乡绿化战场,精雕细琢更多口袋公园、生态绿道,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生活常态;在环境监管前线,以科技赋能构建智慧监测网络,实现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升级;这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将愈战愈勇,生态养殖、林下经济、全域旅游等新业态将蓬勃生长,让生态优势如涓涓细流汇入经济发展长河,激荡出更澎湃的富民动能。
从石漠化肆虐的“生态伤疤”到绿色经济勃发的“示范标杆”,麻栗坡用二十年蝶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下边疆注脚。山间每片新叶的舒展、溪畔每尾游鱼的欢跃、林中每声鸟鸣的清脆,都在诉说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绿水青山的执着守护,终将化作金山银山的丰厚馈赠。
麻栗坡县城子上村有9处天然泉眼,引进玉尔贝企业开发矿泉水后,每年为村小组增收30万元,有“双胞胎村”“无癌症村”的生态名片。(天保镇人民政府 高珊珊 郭永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