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具有活性
昆明信息港    10-16 14:29:49

“八月十五月圆夜,万家团圆度中秋。”2025年中秋节刚刚过去,全国各地百姓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形式共庆佳节。中秋节既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被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其中许多在生活中代代相传,沿袭至今。令人遗憾的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时代变迁、生活习惯改变,不常被“看见”,失去“活性”的后果就是被束之高阁甚至遗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春节习俗等非遗项目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及文化、身份认同,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活态基因,‌民族精神的具象载体。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政策措施推动有力,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名录制度、认定制度、评估制度等传承保护体系全面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工坊、保护示范基地等保护传承渠道途径不断拓展。各地依托非遗创新开发的文创产品市场在促进技艺传承同时,也让非遗走近消费者、需求者。各类非遗展览等活动举办,及相关宣传品制作也促进了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关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及地球村文化交融,一些具地域特色的非遗内容与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渐行渐远,如具地域特色的餐具器皿服饰装饰花纹,传统建筑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非遗技艺被简单甚至欧化风格取代,只能在陈列馆,或是非遗展品中才能被看见,而一些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等也因不被常用而只有老一辈才能记起。这些都导致人们想了解就必须专门留时间看展、查书或是花钱体验,更有甚者,一些非遗手工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非遗要传承和保护就必须有活性。非遗是内嵌于社会语境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和文化记忆,所以非遗的传承不能停留在展会、图文视频资料,或是展板中,而应该“活”起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成为如贴春联、包粽子、针灸、二十四节气等,人们时刻参与、认同的身边事,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生活日常必要元素,无处不在,才能实现自然而然传承。

人们通过虚拟现实(VR)“亲身体验”云南傣族泼水节;各省非遗展会推出的非遗传承活态展示体验;全国各地非遗进校园……让非遗就在人们身边,而如蜡染非遗技艺在传承中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的传承与发展共生的实践也不胜枚举,“非遗就是人间烟火”的实践在不断进行,但也需更深入更广泛,做到非遗既可在陈列馆里尽展其华,也可随意在村落中能见能触,在扎根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就如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立夏尝新麦,中秋日团圆”习俗一样,成为一辈又一辈人记忆深处必须实践的中国式生活哲学。为此,人人参与、人人实践成为非遗传承的活性关键。

对此,有三点启示:第一,非遗传承必须是融入日常,融入火热生活场景的活态文化。若节庆节点不能沿袭剪窗花、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传统仪式感及其外在表现就会成为陈列品。第二,开发文创产品若不立足非遗灵感、元素,传统技艺有活力就是空话。第三,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用科技手段实现非遗作品复制、技艺保存,及档案建立;大众可以通过新场景、新平台、新运用中随时随地接触了解非遗;非遗传播和商业化路径拓展不能用科技手段实现,非遗活态创新应用与传承就根本不可能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科技赋能活力也就无迹可寻。(西山区融媒体中心评论员 王利娟)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