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李卓芯 许雁文 方欣祥 清晨的露珠还在茭白叶上打滚,宜良县玉龙社区下伍营村的田间已奏响丰收交响曲。村民刘春林像捧着宝贝似的举起一株“小早茭”:“这茭白啊,翠绿的外衣裹着白玉般的肉,去年我家5亩地就赚了7万多!”这颗从浙江远道而来的“金种子”,在1500米海拔的温润怀抱里,早已长成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玉龙社区的四重自然馈赠,仿佛为“小早茭”量身定制了黄金屋:1500米的海拔是天然的恒温箱,南盘江的清水如琼浆滋润,肥沃的土壤像松软的面包,全年2000小时的阳光则像永不熄灭的聚光灯。“这些条件让‘小早茭’抢跑二十天,又比高海拔产区晚半个月谢幕。”种植户孙文云比划着说。这得天独厚的生长节奏,让产品在市场上跳起了独舞,批发价始终稳居每斤3元以上的高位,亩产效益是传统作物的三倍。如今玉龙社区的1500亩茭白田,已化作1000余万元的金色海洋。
从田间到车间的蜕变,像魔术师的手杖点石成金。社区通过引进专业冷链技术,使茭白保鲜期显著延长,成功破解了鲜货农产品储运难题。同时构建起“育苗-种植-采收-冷藏-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推动“小早茭”产业从传统种植向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如今,这条完整产业链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每年在茭瓜收割的5个月时间里,更带动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名群众每天可收入190元-240元,每年通过收割茭瓜可增加务工收入3万元左右。每亩“小早茭”每年种植收入可达16000元左右,真正让“小早茭”成为富民产业。“虽然我家没有种茭瓜,但每年在收茭瓜的时候,我通过务工,进行茭瓜的收割、打包、装袋、装车,和在冷库里搬运,每天最多可以赚500块左右,比我出去打工赚到的还多。”玉龙社区居民陈月波高兴地说。
“小早茭”的成长史,就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在广大农村的生动实践。社区党委书记王云富站在村口,目光比秋阳更亮:“我们要让这金色事业,照亮更多乡亲的笑脸。”这颗扎根沃土的希望之星,正以它独特的光芒,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添上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