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江县沙河乡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优势与非遗保护需求深度融合,以“党建+非遗”模式推动傣族土陶、佤族鸡枞陀螺等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既守住了文化根脉,也注入了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党建与非遗共生共荣的新路径。
傣族传统土陶制作技艺的振兴,始终依靠党组织的坚强引领。2014年,沙河乡积极回引傣族青年工艺师申健宇返乡创业,在忙开村创办“申活民族工艺美术陶厂”。建厂之初,党组织便引导其确立“传承技艺、弘扬文化”的发展方向,将党建融入陶艺传承全过程。
在党组织推动下,陶厂构建起“党建+基地+传承人+院校”四位一体的传承机制。不仅带动20余名本地青年学习制陶技艺,还吸引云南大学等高校百余名师生前来实践研学,真正实现“传承一人、带动一片”。陶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研培基地、省级非遗工坊,并成为多家高校的教学实践点。申健宇本人也获评市级非遗传承人、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
党组织还积极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助力陶厂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昆明设立“申窑工厂宝藏店”,在抖音、淘宝等平台开设线上店铺,形成“两地生产、一地研发”的格局,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实现“以产促传”的良性循环。
2021年,佤族鸡枞陀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一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遗产,同样在党建引领下焕发新生。
党组织将鸡枞陀螺传承纳入文化建设重点,通过培育骨干、搭建平台激发项目活力。省级传承人沙应祥是一名老党员,8岁开始学艺,练就“30米高空抛接陀螺”的绝技。在党组织的支持下,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向村民无偿传授技艺,带动一批群众参与传承,形成“核心传承+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党组织还协助沙应祥组建表演队,支持其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民族体育表演活动,屡获佳绩。鸡枞陀螺不仅成为双江的文化名片,更成为民族交流的重要桥梁。
沙河乡将持续深化“党建+非遗”模式,强化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完善传承机制、拓展发展空间,让更多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为民族文化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