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大理追梦人 | 从越南语专业到“土地解码者”:董峻源的十年农创路
“风花雪月号”微信公众号    10-16 09:46:59

不做简单的政策搬运工,而是成为创业生态的培育者。

近年来,大理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用精准的政策支持解初创之困,以开放的资源平台破发展之局,让每个异想天开的创意都能找到生长的缝隙。

大理不仅是旅人的乌托邦,更是创业者的实验场。今天,大理州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这群造梦者,在不同的故事中感悟坚守、拼搏、勇敢的青年创业精神,感受大理宜居宜业的独特魅力。

今天带来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第十四篇——

“新农人的‘新’在于意识新、想法新、干法新。让城市的孩子们重新认识土地,就是最好的乡村振兴。”

——董峻源

人物小传:董峻源,男,白族,1989年生于大理古城。2015年放弃海外公司销售工作返乡创业,从零开始学习农业种植,将120亩撂荒地打造为综合性农业基地。十年来,他尝试车厘子种植、采摘园、露营基地、户外探险项目,最终探索出“农业+教育”的社区研学模式,覆盖13个社区、服务超600名儿童。同时,他带动200余名大学生和返乡青年就业,帮助50多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了乡村振兴新农人的典范。

image.png

董峻源教研学营的孩子们折纸飞机(霍时雨 摄)

暑假来临,大理市肥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爱心研学营如期开班。活动室里,10多个孩子正围坐在一起,跟着老师学习制作昆虫模型。

“今天我们用粘土制作不同的昆虫,你想做什么?”老师提问。

“我想捏一个黄色的毛毛虫!”“我想做一只大蜘蛛!”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小手已经开始揉捏彩色的粘土。

这是社区研学课程中的一个生动场景,研学营为孩子们设置了自然观察、非遗体验、安全教育等在内的特色课程,既让孩子们的暑假更充实,也解决了家长假期带娃的难题。

这种社区研学模式,实际上是公司负责人董峻源创业路上的第五次转型,他把基地里的植物标本、昆虫样本带到社区课堂,又把孩子们对自然的兴趣引向郊外的农业基地。“农业不只是种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教育资源。”董峻源说。如今,他的研学课程已覆盖大理市的13个社区,累计服务600多名孩子。

image.png

董峻源和研学营的孩子们一起做活动 (霍时雨 摄)

2015年,董峻源辞去海外公司的销售工作,回到大理种车厘子。尽管大学学的是越南语专业,对农业一窍不通,董峻源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带着工人割了三个月杂草,平整土地,种下果苗。得益于当地农业前辈的无私指导, 2018年,车厘子成功挂果。初战告捷,他信心倍增,“三年就能种出来,证明农业并非遥不可及。”

然而,董峻源很快发现,单纯种植水果难以持续,于是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业态探索。2018年采摘园试营业时,周末游客络绎不绝,车辆甚至停到了路边,这让他看到了休闲农业的潜力。随着实践的深入,他因地制宜地将土层较薄的土地改造成露营区,在疫情期间又开发出州内徒步和露营线路。最引人注目的是园区内推出的丛林探险项目,游客可以在树与树之间体验飞跃的快感。如今,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了研学课程,董峻源成功将传统农事活动转化为生动的科普内容,“现在的农庄已经转型为一个充满互动体验的户外博物馆”。

image.png

研学营学生到乳企参观(董峻源提供)

撂荒土地焕发新生,水泥路、草坪、花卉取代了荒芜。“我常常会回看十年前的对比照片,看到这些变化我都为自己的坚持感动。”董峻源笑着说。创业路上,他一直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疫情期间果园无人问津,“看着果树一年年开花结果又落叶,人很恍惚”。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反而沉下心梳理业务,疫情后研学板块爆发,最高单日接待200多名孩子,“正向反馈让我坚信这条路值得深挖”。董峻源对未来充满信心。

十年来,他的农业基地不仅让撂荒土地重焕生机,更成为带动就业的“人才磁场”。通过人社部门的政策扶持,基地每年吸纳200多名大学生和返乡青年,其中既有兼职参与研学活动的在校生,也有成长为合作伙伴的创业者。对于当地农户,基地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此外,人社部门还搭建人才对接平台,将表现优秀的员工推荐给专业公司进一步培养。“人社部门提供的低息贷款和免费办公场地,让我们这些返乡创业者能轻装上阵。”董峻源说。

“新农人”的标签,董峻源欣然接受,“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回来,土地有了人,才有生命力”。目前,他正与高校合作开发课程,计划带大理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回望十年创业经历,他笑言:“以前务虚,现在务实,农业大有可为,只要肯坚持。”

编辑:张义瑶(实习)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