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国考打破“35岁门槛” 让公平就业的阳光照进“大龄”求职者内心
昆明信息港    10-16 14:31:21

10月15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正式启动。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国考放宽了对报考者的年龄限制——报考者年龄上限由往年的35周岁提高至38周岁;对于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由过去的“40周岁以下”放宽至“43周岁以下”。放宽年龄限制的政策变化,主动打破了以往35岁的报考门槛,在促进就业公平的道路上迈出标志性的一步。

国考打破“35岁门槛”,其意义远不止拓宽招录口径,更是对“大龄”求职者就业焦虑的一次温暖回应。35岁上下本是职场“黄金期”,兼具经验积累与实干能力,国考的适时调整让更多有历练、懂实务的人才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也为公务员队伍注入了强劲动力,让那些曾被年龄门槛所困的奋斗者重燃职业希望。

年龄不应成为能力的“封印”,能力与贡献才是评价人才的核心。相关人士认为,这次国考的年龄放宽,在延迟退休、工作年限越来越长的大背景下,公考招录年龄放宽是很正常也有必要的。即使40岁入职,也能在岗位上工作二十多年。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服务能力也随之提高,需要专家型、技术型公务员来承担相关工作。在一些岗位上有过工作经验的人,能更快在岗位上发挥作用,不再需要过多的培训和锻炼。

破除“35岁门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例如,企业要摒弃“年龄滤镜”,政策要强化平等就业保障,社会要重塑人才评价标准。唯有实现从认识到行动的紧密配合,才能让公平就业的阳光照进“大龄”求职者内心。另外,随着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整个公务员人才梯队如何做好衔接,从体制、机制上如何进一步打破相关职级的年龄限制,也成为后续需要研究的问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考打破“35岁门槛”,这只是推动社会充分就业、实现就业公平的一小步,未来还需要完善更多的配套措施。说到底,公众真正期待的从来不是“年龄数字的微调”,而是“能力本位”的真正落地。期待每一位职场人都能凭实力赢得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王云)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