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而立之年看安宁】撤县设市30年 安宁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昆明信息港    10-16 15:24:12

1995年10月13日,国务院的一纸批复,让安宁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撤县设市。

三个月后的1996年元旦,螳川大地暖意渐生。新挂牌的安宁市委、市政府门前,群众望着“县”改“市”的崭新牌匾,有人小声问:“这牌子一换,日子能变好吗?”

30年后的今天,答案不仅写在经济腾飞的数字里、产业升级的车间里,更映照在民生改善的笑脸和城市变迁的画卷里。安宁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以“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安宁精神,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从县域经济的起步到综合实力的跃升,从工业基础的薄弱到产业集群的壮大,从城市面貌的简陋到功能品质的提升,从民生保障的不足到公共服务的完善——安宁用30年的跨越式发展,生动诠释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时代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综合实力跨越攀升

回望来时路,一组跃动的数字勾勒出令人惊叹的发展轨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5年的25.5亿元起步,2008年突破100亿元,2018 年跨越500亿元,2021年突破600亿元,2023年站上700亿元台阶,2025 年预计将达到800亿元,较撤县设市之初增长30倍。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座城市发展能级的质变。

撤县设市以来,安宁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1995 年撤县设市之初,三次产业比重为 8.6%∶64.0%∶27.4%,呈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30年来,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效,全市围绕石化、冶金、新能源、文旅大健康、现代商贸物流 “3+2” 产业,通过优存量、拓增量、提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厚植发展新优势。到 2024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已调整为 2.8%∶53.2%∶44.0%,第二产业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则逐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了多产业与工业深度融合、多轮驱动、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的双提升,带动了发展质量的全面跃升。199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980元,2018年突破10万元、达115614元,2024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9128元,较1995年增长了12.6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995年的1.93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8.27亿元,增长了24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30年间,安宁以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增长为骨架,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肌理,以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为血脉,构筑起综合实力的坚实大厦。这不仅让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站稳脚跟,更积蓄了向更高能级发展的强劲势能。

产业能级跃迁进阶

如果说综合实力是城市发展的骨架,那么产业升级就是其强健的肌肉。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撤县设市30年,安宁完成了从传统产业格局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华丽转身。如今的产业版图上,农业“特而精”、工业“强而新”、服务业“优而活”的特征日益凸显,三者相互赋能、同频共振,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农业经济稳中提质。撤县设市以来,安宁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亿元,2008年突破10亿元。此后,安宁在稳步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聚焦花卉、水果、蔬菜等特色优质资源,持续做强 “观赏”“食用”“加工” 三条产业链,逐步形成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优势产业集群。截至 2024年,农业总产值已达37亿元,为安宁撤县设市30年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农业根基,也让乡村振兴的底色越发鲜亮。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撤县设市30年来,安宁工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茁壮成长,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仅65户,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59户,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0余家。经济规模持续壮大,199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55亿元,2004年突破100亿元,2018年跨越千亿关口,预计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工业经济在量的积累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撤县设市30年来,安宁服务业从起步到壮大,持续提质增效。1995年,服务业增加值为7.01亿元,1997年突破十亿元,2015年再迈新台阶、突破百亿元。期间,全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服务业迭代升级,2022年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新增1家,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已增至 334.12 亿元;202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量进一步增加至53家,彰显出服务业在发展中不断提质、在提质中持续增效的良好态势。

数字的跃升,勾勒出总量跨越的昂扬曲线;结构的优化,则描摹出动能转换的深层逻辑。30年来,安宁农业由“小而散”走向“特而精”,工业由“重而粗”迈向“绿而新”,服务业由“慢起步”跑出“加速度”。今天的螳川大地,三次产业各美其美、协同共进,正合力托举一座韧性更强、活力更足的现代产业新城。

城市面貌蝶变焕新

城市,是发展成果最直观的载体。撤县设市的30年,是安宁城市骨架持续拉大、功能品质不断跃升的30年。从昔日的县域小城到如今的现代都市,城市空间在拓展中舒展筋骨,基础设施在完善中夯实根基,人居环境在提质中彰显温度,一幅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 的宜居画卷徐徐铺展。

空间格局持续拓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撤县设市前,安宁城市建成区面积仅3.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局限于狭小范围。30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拓展至37.39平方公里,较初期增长近10倍,城市版图实现跨越式扩张。金方路、百花路、连然街等主干道焕然一新,宁湖路、螳川西路等新路网不断延伸,串联起城市发展的脉络,让“城” 的规模与“市”的能级相匹配。

功能设施迭代升级,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从 “基础设施短缺” 到 “功能配套完善”,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体现在每个细节:城区主次干道安装路灯杆15004根,路灯数量由撤县设市前的888盏增加到45224盏。主次干道亮化照明设施达100%,亮灯率达99%;建成区公厕达到150座,密度达每平方公里8座,分类垃圾桶、便民洗手台等设施随处可见,让便利触手可及;城市文化中心、金色时代广场等地标拔地而起,遥岑楼、永安桥等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既满足了市民的物质需求,更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底色越发浓厚,宜居指数持续攀升。30年前,安宁仅有百花公园、楠园2座公园,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11.7%、13.17%。如今,128座城市公园星罗棋布,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 96.88%,10万人拥有2.33个综合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5平方米,“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 成为现实。宁湖公园绿色慢行系统、螳螂川滨河绿道、温泉休闲栈道等景观串联起城市绿脉,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26%、44.41%,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从愿景变为日常。

30 年蝶变,安宁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更完成了“质”的飞跃。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功能单一”到“多元复合”,这座城市用日益完善的功能、越发优美的环境,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30年来,安宁市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推动民生事业实现从“保基本”到“提品质”的历史性跨越。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勾勒出群众生活节节高的清晰轨迹:

1999年,安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40元,2005年突破万元关口,2024年达到57461元,较1999年增长近7倍。农村居民收入同样实现跨越式增长,1995年仅为1594元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突破万元,2024年达到28398元,较1995年增长超16倍。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甜,这组实实在在的增长数据,映照着城乡居民从“温饱有余”到“富足安康”的生活变迁,成为民生改善最生动的注脚。

教育事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30 年来,安宁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9—2023 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45.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均超 26%,且保持逐年增长态势。自2022年起,在足额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每年额外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用于优秀教师引进、教育科研等工作,持续加强教育软实力建设。30年间,结合城市规划与人口分布,安宁市新增多所优质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职业院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5所,有效满足了不同学段的教育需求。2024年,安宁成功创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还获评省级 “教育工作优秀县” 称号,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显著。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30年来,安宁市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看病难、看病远”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群众的健康福祉不断提升。1995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8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3人(公立);2024年,全市已有卫生机构271个,床位达472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68人,硬件实力实现跨越式增长。近年来,安宁市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多维度发力,探索形成 “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龙头、三级中医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 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 “安宁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诊疗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筑牢了城乡健康防护网。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撤县设市以来,安宁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构建起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网络越发健全。2024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资金支出5.8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8%。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2.22万人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1.41万人次。全市有养老机构13家,床位0.22万张。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保基本”到“高品质”,30年的民生实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今天的安宁,正以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书写着“民生为本”的温暖答卷,让幸福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30 年栉风沐雨,30年砥砺前行。从昔日的县域小城到如今的综合实力强市,安宁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螳川大地上镌刻下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印记。经济的跨越增长、产业的能级跃升、城市的蜕变焕新、民生的持续改善,不仅回应了30年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勾勒出一座城市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清晰蓝图。

三十而立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安宁将继续秉持“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民生提质的新征程上持续发力,让这座城市的明天更繁荣、更宜居、更温暖。(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王莉莎)

编辑:龙泉积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