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创新驱动,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上精准发力,成功实现新旧动能“双激活”,形成了新旧动能转换同频共振、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焕发蓬勃生机
耿马县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糖、茶、胶等传统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盘”和群众增收的“压舱石”。为此,当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在蔗糖产业方面,耿马持续推进“第一车间”建设,推动“聚产成链”,深耕“一根甘蔗吃干用尽”,构建“五链协同+N端突破”的经济循环体系,实现蔗糖全产业链“从头甜到尾”。2024/2025榨季,全县甘蔗工业入榨量235.46万吨,产糖量31.62万吨,甘蔗入榨量、产糖量稳居全省第一,甘蔗综合利用率居全国前列,蔗糖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茶叶产业上聚焦生态有机和品牌打造,采取“1+5+N”的模式,联动N个茶叶初制所开展合作。通过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和市场化营销,让“耿马茶”香飘得更远。同时,橡胶产业也在积极探索高价值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提升产业效益。这一系列举措,让传统优势产业脱胎换骨,竞争力显著增强。
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积蓄发展后劲
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耿马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农业基础,绿色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边境贸易、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新能源领域,6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全容量投产,绿色能源累计建成装机达81.1万千瓦,清洁低碳发展底色更浓。数字经济领域,农产品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加速渗透,石斛、红米、酱香菌、红糖、黄佤小米辣等土特产通过“电商翅膀”走出边疆、触网而红。生物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四方公司开发了“斛汁源”铁皮石斛系列原浆产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坚果产业依托院士专家团队推广六项提质增效技术,推动“临沧坚果”从特色作物变为“致富金果”。
借助沿边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物流产业。同时,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潜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耿马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79.4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53.72亿元。
新旧动能“同频共振”,绘就振兴画卷
新旧动能的成功“双激活”,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传统产业的升级为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了资本、技术和市场基础,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和理念借鉴。这种“同频共振”效应,有效激发了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
轨道“小火车”穿梭于蔬菜基地、无人机吊运香蕉跨越山岭、智能飞防作业覆盖万亩蔗园和坚果林、机器人“蚕娘”养蚕的场景,从“天上飞”到“地上跑”,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呈现出一派科技感十足的新景象。
“以前我们守着几亩玉米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不一样喽!技术越来越新,甘蔗越种越甜,收入越来越多。今年在坚果地里套种生姜,收入又翻了一番。”耿马镇芒蚌村村民岩嘎算着增收账,他指着不远处的耿马产业园区说:“我们的产业园区就建在家门口,在园区加工厂上班,每个月能拿4000多块工资。”动能转换的成果最终惠及于民,产业兴旺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更高收入水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展望未来,耿马县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耿马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融媒体 记者付元刚 通讯员李荣 编辑付元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