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大厂乡作为典型的山区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回龙茶的原产地与核心产区。大厂乡现有茶园13728亩、初制茶所及企业73家,传统收入以茶叶、核桃、草果等种植为主,还有一部分以母猪养殖及劳务输出为主。面对山区发展局限,大厂乡以党建为引领,深挖高山生态、红色历史、回龙茶文化三大资源优势,创新探索“茶产业+”多元融合路径,推动乡村振兴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增效”。
党建统领,织密利益联结“协同网”
创新构建“党支部+农户+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组织赋能破解产业发展分散化问题。推行“一干部一茶企”“一干部两茶所”的精准挂联机制,乡干部定期深入挂联茶厂茶所开展“点对点”走访,通过与负责人座谈、查看生产台账、跟进加工流程等方式,动态掌握茶企产值规模、原料采购、销售渠道、运营成本等核心信息,现场收集茶企在技术升级、政策对接、用工短缺等方面的诉求。引导18家龙头茶企与3000余户茶农签订定点收购协议,在茶采收旺季,茶厂直接到地头设点收购,坚持“随到随收、现款结算”,彻底解决了茶农“卖茶难”问题,同时设立120亩“党员示范茶园”,组织466名党员结对帮扶困难茶农,实现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服务。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合作模式,推动分散茶园集中流转、统一管理,村集体茶园租金年增收17万元,茶农年租金收入达80余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60余个。
此外,还依托德宏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践基地,连续10年举办手工磨锅茶斗茶比赛,开设种植管理、茶艺师、评茶员、电子商务等培训课程,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制茶的乡土人才。
茶旅融合,催生产业裂变“新引擎”
村作为国家级名特产品和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回龙茶品牌价值达5.75亿元,为茶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厂乡以回龙茶为核心IP,拓展提升8千米茶山登山绿道,融合登山健身步道和县城绿道为一体,以回龙茶文化、万亩茶园、老街为观赏节点,全面提升山区旅游品质,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成功举办11届“回龙茶文化节”、5届“云南·梁河万亩茶园自行车越野赛”,赛事期间举办农特产展销、回龙茶拍卖等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磨锅茶在文化节期间竞拍成交,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借势开发出“茶旅+民宿”“茶旅+康养”“茶旅+研学”等新业态,带动30家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推出茶园观光、采茶体验、制茶观摩等沉浸式研学项目,2025年为游客提供研学实践服务1300余人次,让赛事“流量”有效拉动乡村消费。
数字赋能,串联云端线下“价值链”
突破地理限制,积极拓宽群众在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乡党委大力推动“互联网+”赋能产业,以回龙茶核心区回龙寨为示范点,涌现出以段云秀、杨发正、杨丽娜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直播达人,他们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镜头对准茶园、茶厂,真实展现采茶、制茶过程,讲述回龙茶故事,成功将线上流量变为产品销量,2024年全乡网络销售额达2500万元。
征集茶户需求,集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回龙寨茶体验馆相继开张,有效展示回龙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更成为带动茶产品销售的重要窗口,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转化为消费力,茶农由此实现了从“单纯卖茶”到“卖体验、传文化”的转变。如今的茶乡,群众即使不离乡不离土,也拥有了茶园管护、茶厂务工、民宿服务、旅游接待、电商直播等多条增收路径,2025年春夏茶季,大厂乡干茶产量达788.1吨,产值2364.3万元,带动1000余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大厂乡立足传统产业,以“IP力”撬动“业态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组织、企业、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向着“资源变资产、业态促融合、农民得实惠”的美好愿景,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