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省内17所高校协办的“2025云南高校大学生文创作品展”在云南文学艺术馆开幕。在这场传承与创新的青春盛宴中,集中展现了我省高校在传统工艺与设计教育领域的丰硕成果,也呈现了青年学子用创意表达对社会与艺术理解的独特视角。这是我省首次以“传统手工艺”为文创主题的高校大学生作品联展。
开幕式现场
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有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杨海涛,省民协副主席、著名工艺家李福明,一级工艺美术师王仲德,云南民族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刘新库,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杰,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系副主任卢斌,昆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伟嘉,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农文旅产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业清,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党支部书记任彬、院长张丽莉,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教授武斌,云南民族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王绍伟,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赵玉文,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副教授崔秦,省民协副秘书长王春玉,云南大学昌兴国际艺术学院老师徐静楠等,以及近百名来自各高校的师生。
讲话
杨海涛在致辞中说:求创、求变、求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坚守手艺的传承离不开手艺的创新与发展,找到在当下生活中可活化利用的现实路径。他表示,传统文化活化的当下路径既要保护与修护、守望与继承,更要发展与活化。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寻找当下人们的新需求、新用物,实现它的新用途。
昆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伟嘉发言
昆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伟嘉在发言中分享了由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为本次展览精选的6组作品的创作体会。他们充分采用数字交互、AIGC动画等数字技术,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一种叫云南的记忆”这一主题进行的创新表现和视觉传达。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25级设计研究生马思语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25级设计研究生马思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分享了团队创作《沙溪戏台木制模型》背后的故事与思考。她表示该作品通过高精度三维数字建模与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制作了高度还原、并可互动体验的沙溪戏台木制模型。而正是这份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执着追求,成就了《沙溪戏台木制模型》。
参展学生代表领取荣誉证书
优秀指导教师代表领取荣誉证书
优秀组织院校代表领取荣誉奖牌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展出我省17所大专院校400余位大学生的260余件作品,涵盖金属、陶瓷、雕刻、染织、竹编、剪纸、漆艺、布艺、珐琅等多元工艺类别,集中呈现了传统工艺与当代创新的融合,彰显了青年学子立足生活、探索创新的热情与能力。
展览现场
从参展作品中可见,创作者们既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优秀元素,以独特视角诠释对生活与艺术的理解,又积极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与新工艺、新材料,突破传统创作边界,让经典理念与当代审美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的文创作品,为云南文创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展览现场
在展厅,创意十足的作品犹如春风拂面。辟邪的瓦猫从镇宅的屋檐变成的憨态可掬的摆件,更有的变成挂在脖子上的项坠。
陶塑《瓦猫朋友》武振宇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陶瓷则从桌台挂上了墙面。展出的陶瓷画,薄薄的陶瓷胚体上,描绘、烧制的人物灵动柔美、色彩艳丽。从原始时期盛物的容器到桌面摆件,再到墙面的装饰画,这既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材料、工艺、思维不断创新的成果。
瓷板画《云南四季》张秀芳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马思语的拼装模型《沙溪戏台木制模型》,其精密程度让人称赞不已。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让数以百计的微小构件被精准、高效地加工出来,这是纯手工难以企及的。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匠心的融合,将珍贵的文化遗产变成可以带回家、可以动手玩的科普教具和文创产品。制作技术的革新,证实了传统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和传播手段相结合时,能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续写古老的故事。
沙溪戏台木制拼装模型(3D打印)马思语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扎染也不再是随机呈现花样,而是可以刻意作画,在染制过程中,实现定制的图案。借助熟练的技艺、创意的表达,世间万物皆可染制在方寸蓝布之间。
扎染《墨竹雅韵》周维兰、刘富惠、张芹云南民族大学设计学院
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本次展览,不仅是为各高校搭建一个交流合作、互学互鉴的平台,旨在促进高校在设计教育领域经验分享,拓宽设计创意人才培养思路,更要将此类展览继续延续,以创意为纽带,深化传统本土文化与设计创意实践的深度融合,培育云南本土设计创意青年人才,推动云南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
展览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4066号云南文学艺术馆二楼(周一闭馆)
(来源:云南省民协 开幕式现场图:张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