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德宏河边寨村:期望有望 美好向前
德宏团结报    10-19 15:15:20

清晨的芒市遮放镇河边寨村,路边“诚意百货店”老早就有村民来买酱油,电昌松麻利地从货架上取下递给村民,墙上的微信收款码“滴”地响了一声——这和十年前她记忆里的“小卖铺”截然不同:那时村口只有个油布搭的小摊子,木板上摆着几袋盐、两瓶酱油,收钱靠布包揣着。

“现在货架上光酱油就有生抽、老抽、味极鲜三种,还有景颇族喜欢的酸笋、干巴,连城里来的收购商都会来买矿泉水。”电昌松转头指了指那边的饮用桶装矿泉水,桶身印着 “天然山泉”的蓝色字样,还套着干净的防尘袋,“以前雨季来临,井里的水浑浊不堪,打上来的水混合着一股土腥味,闻着都难以下咽,哪像现在这么方便。”

现在不一样了,店里的桶装水成了畅销品。“城里来的收购商拉货时,一买就是两桶放车上;村里老人提不动,我还能让丈夫帮忙送货上门。”

电昌松家养殖场里20多头小黄牛正嚼着青贮饲料。生姜地里,翠绿的姜苗排列整整齐齐,她蹲在地里,手指抚过姜苗,藏不住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

走进河边寨村,平坦的水泥路像条银带绕到家家户户门口,道路两旁的太阳能灯杆笔直挺立,一幢幢新民居错落有致。“十年前哪有这光景哟!” 作为村里的党员、妇女小组长,电昌松一说起过去就忍不住叹气。那时,她家守着几亩薄田种水稻,每天天不亮就扛着竹篓上山打笋子,“笋子要背到乡镇的集市上卖,还得逢街天,如果下雨,泥滑路烂,走半天才到集市,卖的钱才够买一袋化肥。”“那时候,晚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出门得打手电筒,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漏雨的土坯房,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变化的转折点,始于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推进。前些年,村里制定了“特色种植+集体产业链”的路子,引导村民改种坚果、玉米、生姜等。几年来,电昌松用积蓄陆续种了30亩坚果,自投产以来单这一项就收入5万多元,“根本不愁卖!村里帮联系的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收,不用扛不用运,钱直接打到卡上。”

站在村后山坡俯瞰,70亩坚果地连成一片绿色海洋,冷链仓库的银灰色屋顶像浮在海上的灯塔。这些年,村里筹措1369余万元,建成育苗基地、养殖小区,仅冷链仓库每年就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以上。“集体有了钱,又能反哺教育,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补贴和奖金,‘集体增收、村民受益’的圈子越转越活。” 村干部指着村口的项目公示栏说。

团坡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濮清星的家,是村里变化的另一个缩影。走进濮清星的新家,现代化“豪宅”映入眼帘,液晶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盖这房子时,我贷了20万,剩下的是跑运输攒的积蓄。”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盖房子前我家住的是铁皮房,漏雨又透风,现在全家终于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大房子。”如今,全村像他这样盖新房的有20多户,昔日破旧的村寨,早已变成错落有致的特色小洋房。

更让濮清星安心的是孩子的教育。他的小女儿在村里的小学读二年级,学费、课本费、校服费全免,学校是全日制寄宿制,每天有鸡蛋、牛奶等营养午餐。“以前的孩子上学要走半小时山路,遇上下雨得背着走。现在学校就在村口,三分钟就到。”

“每次项目资金下来,村委会公示栏都会贴出明细,连买坚果苗的钱是哪家的、花了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 濮清星说,我们村从产业项目招标到施工,纪委的同志每月都会来查台账,还会挨家走访问资金到位情况。

傍晚时分,公示栏前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凑在一起,手指着账目念叨:“冷链仓库租金10万元,集体土地租金5万元……”,每笔都有签字。

不远处,“诚意百货店”亮起了灯,电昌松正给晚归的村民拿矿泉水。景颇族妇女的目瑙纵歌鼓点响起,孩子们追逐嬉戏。这份写在边境线上的“幸福账单”,正随着坚果的成熟、小黄牛的出栏、姜苗的生长,继续书写着新的幸福篇章。(通讯员 罗晓甜

开栏语:

在德宏503.8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个个边境幸福村犹如一颗颗珍珠闪耀在祖国西南边陲,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即日起,州纪委监委联合本报推出“护航边境幸福村”栏目,通过实地采访,报道德宏州纪检监察机关护航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和边境幸福村的幸福生活,敬请关注。

编辑:曹月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