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稻谷飘香。在盈江这片沃土上,32.75万亩水稻迎来“十九连丰”,从测产数据看,预计平均亩产达452公斤,总产量有望突破14.8万吨。田畴间稻浪翻滚,机声轰鸣,一幅科技赋能、稳产增收的丰收画卷徐徐铺展。这不仅是“滇西粮仓”的喜人成果,更是边疆地区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缩影。
盈江的连续丰收,得益于天时地利,更离不开“人和”之利。这里气候温润,光热充足,大盈江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肥沃土地,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连年丰收的背后,靠的不只是风调雨顺,更是一系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地生根。从年初制定粮食安全责任清单,到推动“泰优390”“更香优10号”“鄂优华宝占”等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大面积推广,覆盖面积达23万亩;从农技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到绿色防控、科学施肥技术普及应用,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科技种田”跨越,盈江以系统化思维、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让传统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是这场丰收最坚实的支撑。联合收割机驰骋田间,一天作业20余亩,效率较人工提升60倍,大幅降低收获损耗;无人机精准施肥,既省时省力又环保高效;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应用,保障粮食品质安全;农机购置补贴与专项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农户“玩转”现代装备,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模式。机械化、智能化手段贯穿耕、种、管、收全过程,农业生产正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从“会种地”迈向“慧种地”。弄璋镇农户金贵城感慨:“过去一家三口收18亩稻谷要忙六七天,现在半天就干完了。”同村的罗兵望着沉甸甸的稻穗笑逐颜开:“今年50亩优质稻,穗大粒满,预计能多收3000公斤,卖价更高,能多赚近万元!”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正在盈江大地上大步迈进。
丰收,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体现在效益与质量的同步提升。盈江坚持“稳面积、推良种、强农机、抓落实”多措并举,筑牢粮食生产根基。如今,“大盈江”品牌香软米已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品质赢得市场认可。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持续提升,农民种粮有奔头、增收有保障。
盈江的“十九连丰”,是万千基层粮仓稳产保供的缩影,也昭示着一个深刻道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既要守住耕地红线,也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未来。唯有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才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丰收,是终点,更是新起点。站在新的丰收节点上,盈江正以实干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让“滇西粮仓”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边疆力量。(杨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