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乌蒙山腹地的“平安密码”——昭通市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消防安全新格局
云南日报    10-20 08:25:25

消防宣传员在市场开展院坝课堂宣传。

防消联勤小分队入户开展火灾隐患排查。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腹地、金沙江畔,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催生了高层建筑多、“下店上宅”自建房多、大型安置区多的“三多”市情,传统以单位监管为主的模式难以覆盖基层末端。

为破解基层消防“管不了、不会管、管不好”的难题,昭通市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消防安全治理的强大效能,积极探索出“党建+消防安全”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消防安全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消防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安全防线。

组织融合筑根基

把党旗插在消防最前沿

“以前社区消防检查就是‘一阵风’,现在党员带头干,隐患整改不过夜。”昭阳区凤凰街道母鹿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话,道出了昭通基层消防安全治理的核心密码——党建引领。

昭通市创新构建了“乡镇党委+消防大队”“村社区党支部+消防站”“村组网格+消防党小组”三级联动架构,将消防责任嵌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在昭阳区太平街道办,负责人杨太云指着“443”工作法示意图介绍道:“我们从组织体系、岗位设置、责任落实、一线治理4个维度上联动,建立隐患排查、联合整治、消防服务、防消宣一体4项机制,落实经费、人员、装备3项保障。”网格员王敏介绍:“上周排查时发现3栋2单元有飞线充电,党员楼长立即联系物业制止,协调在小区内加装充电桩,持续跟进整改进度。”据介绍,太平街道党工委与消防党组织通过“三入三联”(组织嵌入、资源导入、服务融入;组织联建、资源联享、问题联治),形成了“党建+消防”的治理模式,去年累计整改消防问题800余处。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昭通市还注重激发广大党员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成为风险排查的“探头”、应急处突的“尖兵”。昭通市选派63名消防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担任兼职委员,73名业务骨干常驻网格指导,2100名社区党员主动兼任“消防楼长”。在幸福馨居社区,“两委成员+党员管家”的双重身份设置,带动住户主动参与消防工作。

“消防安全是书记述职的‘必答题’,纳入绩效考核,谁敢马虎?”昭阳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时语气坚定。这项刚性制度的设立,其背后是推动“党管安全”责任从“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化的深刻治理变革,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消防安全工作新格局。

为了将责任精准传导至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昭通市将消防工作纳入2.9万个基础网格事务清单,在平安建设考核中设置4%分值,推动乡镇党委书记定期带队检查消防。在彝良县角奎镇,街道书记每月主持消防专题会议,去年通过“书记督办”解决12项久拖未改的消防问题。“之前老街的10家商铺私装防盗网,多次协调都没整改,书记牵头成立专项组,联合消防、城管部门上门讲解法规,最终3天内全部拆改完毕。”角奎街道办工作人员说道。

机制创新破梗阻

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面对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中长期存在的“权责不清、反应迟缓、治理碎片化”等现实困境,昭通以党建为引领,建立起一套“街巷吹哨、部门报道,清单交办、挂账销号”的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展现出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乡镇常态化摸排风险,及时推送行业部门联合整治,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治理合力。鲁甸县文屏街道通过“吹哨报到”,成功将消防安全隐患的平均整改周期从过去的30天大幅压缩至12天,处置效率提升显著。在全市层面,该机制的推行成果丰硕,累计拆除、改造影响人员逃生疏散的防盗窗(网)达37547处、面积12.26万平方米,并清理打通消防车道2300余处,极大地畅通了“生命通道”。在昭阳区老旧街区,大量木结构房屋存在电线私拉乱接、杂物堆积等突出隐患,通过街道“吹哨”,住建、电力、文旅、综合执法等部门“报到”协同,累计更换老化电线8000余米,清理各类杂物120余吨,老旧街区的消防安全面貌焕然一新。针对“下店上宅”消防安全顽疾,昭通市排查场所5.4万余家,打造248处改造示范场所。全市还在媒体曝光问题场所500家,形成“整改一批、曝光一批、震慑一片”的效果。

排查整治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体现在对日常隐患的快速处置上,更在攻克“久拖未改、牵涉面广”的重大火灾隐患中展现出强大合力。对于此类基层无力独自解决的“硬骨头”,由政府分类建立任务清单、逐一交办督办,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合攻坚与资源倾斜。

“43家久拖未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摘牌,靠的是清单化管理和真金白银投入。”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成堂介绍。在镇雄县,县政府对10余栋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高层建筑分类建立清单,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投入专项经费,修复损坏、瘫痪的消防设施。“每个隐患单位都确定了整改时限和责任人,每周跟踪进度,对整改慢的单位,由纪检监察部门约谈相关负责人。”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李晓林说道。

保障升级强效能

筑牢平安“防护盾”

昭通市已建成森林火灾扑救专业队12支、乡镇专职消防队131支、消防工作站150个,政府专职消防员达1610人,新配专职队车辆174辆、器材装备13816余件套……这组数据背后,是昭通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主动预防、系统治理、社会共治”深刻转变的生动实践。

在筑牢组织堡垒的同时,昭通市充分激发党员先锋引领作用和科技智慧的倍增效应。“我们建设了消防积分超市,扫二维码举报隐患,能换酱油洗衣粉,居民参与热情高!”昭阳区幸福馨居社区主任说。据了解,昭通市组建了27家消防公益联盟,通过积分激励带动群众参与,累计兑换物资2.8万元,巧妙地将“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此外,活跃在街巷的快递骑手组成志愿巡查队,实现“送件+查隐患”双服务。同时,昭通市大力推动“智慧消防建设”,在昭阳、威信两座古城,安装物联网烟感探头5.4万余个,触发报警后3秒内推送信息至网格员、商户等4类人员,将“被动处置”转为“主动预警”。

为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昭通市设立消防治理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上门指导,在1159个小区推广“十户一长”模式。昭阳区凤凰街道在辖区内建成8个微型消防站、31处充电点,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消防设施,还为独居老人安装独立烟感装置203套,改造飞线充电点位138处。

在宣传教育方面,昭通市注重形式创新与覆盖面,致力于打通消防知识普及的“最后一米”。今年以来,共开展“消防院坝会”200余场,“敲门行动”入户2.2万户,“村村通”大喇叭每日早中晚3次播报消防提示。在辕门口街道,党员志愿者还会带着消防器材走进学校,教孩子们使用灭火器、模拟逃生。“上周我家孩子还教我怎么使用灭火器,说这是在学校消防课上学的。”居民李娟说。从社区到学校,从线上到线下,一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消防安全网正在乌蒙大地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展望未来,昭通市已绘就新蓝图:以“十五五”规划为契机,优先在老旧城区、安置区补建消防站、消火栓,构建“5分钟救援圈”;推广“十户联防”“消防楼长”成熟模式,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针对特殊群体建立“一户一档”,通过“院坝课+实景演练”提升宣传实效。

“消防工作的本质是服务群众。”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成堂的话掷地有声。在乌蒙山腹地,党建引领的基层消防治理实践,正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筑牢平安基石,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消防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邹智超 李梦菲/文 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编辑:李双双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