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昆明,正以规划为经纬,精准擘画出现代化幸福城市的发展脉络。
在“一圈一群两翼一带”的战略指引下,昆明以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绘制都市圈蓝图,展开“一核两翼四轴”的空间格局,推动城市从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挥区域辐射中心功能,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将生态禀赋转化为宜居品质,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城市魅力。
一座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现代化幸福之城跃然眼前。
优化“幸福圈”
在云南省“一圈一群两翼一带”的整体战略中,昆明都市圈是龙头引擎。在此框架下,如何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昆明都市圈的核心功能,通过哪些举措强化其作为滇中城市群龙头的辐射能力,拉动滇中城市群发展,进而带动全省城镇化,成为昆明规划优化布局幸福“都市圈”和实现区域“破圈”联动的关键。
昆明都市圈是推动云南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功能向昆明都市圈聚集,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昆明都市圈的辐射能级,强化昆明的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昆明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跳出滇池流域拓展昆明市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均衡发展、安全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综合能级和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
昆明的城市发展目标已明晰,一座宜居宜业、产业融合的现代城市正拔地而起。
城市规划确定,传统的主城区是昆明市高质量集聚发展的集中承载区,重点承担行政办公、现代服务、文化休闲、国际交往、商务会展、教育科研等功能;优化整体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增强对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功能的承载能力。
规划提出,加强中心城区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管理,引导滇池流域内外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昆明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和人口分布。按照“宜高则高、宜密则密、宜低则低、宜疏则疏”的空间形态引导,根据强度分区基准容积率和容积率上限进行分级管控,同时结合城镇住宅用地和商业、商务金融用地的地块规模、轨道站点、周边道路、住宅户型大小综合确定地块开发强度,保证指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规划对重要商业商务区域发展进行了引导,重点提出提高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功能的辐射能级,即提升北京路—人民路商业商务传统发展轴,延伸和强化“北京路商业商务发展主轴线”,推动北京路沿线功能置换和产业升级,打造多元活力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集中展现昆明市城市形象及人文魅力;打造巫家坝商业商务新发展轴,推进片区更新改造,引导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夜经济等产业聚集,培育巫家坝新型消费商圈,高质量打造城市商业商务新中心。
同时明确,高质量发展一环路以内传统商圈、呈贡商圈,培育空港片区商圈、晋宁—度假商旅圈等,引入古滇文化、花卉文化等,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公园城市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美誉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精准“破圈”
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都市圈已成为重塑地理空间、激活增长潜能的关键单元。它并非城市的简单扩张,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功能“破圈”与周边城镇一体融合所形成的功能地域。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为贯彻落实“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昆明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将重点保障滇中新区空港—嵩明片区、安宁片区发展。通过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为各开发区及园区预留新增建设空间超90平方千米,占全市城镇开发边界预留新增建设空间规模的一半以上。
《规划》同时提出建立增存挂钩机制,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分区域、分类型、分步骤统筹实施城市更新。构建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工业园区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进高质量发展,从而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一核两翼四轴”城市格局的确定,则进一步对城镇一体融合发展做出引导。“一核”为中心城区核心区,承载昆明市中心城区核心职能;“两翼”为滇中新区,包括空港(大板桥街道)—嵩明片区和安宁片区;“四轴”为中心城区核心区至曲靖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方向的城镇发展轴带。
根据“一核两翼四轴”规划,传统的主城区是昆明市高质量集聚发展的集中承载区;空港片区是承载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门户地区,依托空港打造港产城一体的航空新城,重点承担航空服务、临空商贸、高新制造、国际康养等功能;安宁片区重点提升产业能级,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省级集聚区;晋宁片区是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示范功能承载核心区,重点承担医疗、文化旅游等功能。通过合理的功能组团布局引导,强化片区差异化发展,同时推进加工制造业、仓储物流等非核心向东西两翼疏解,既有效提高昆明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又为都市区核心功能承载提供空间。
科学的城市规划中,传统的行政壁垒被打破,通过基础设施的“筋脉”连通、产业分工的“骨骼”支撑与公共服务的“血液”循环,构建一个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的有机整体,昆明将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共赢”的格局跃迁。
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先行。在昆明都市圈规划蓝图之上,一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现代化幸福昆明将拔地而起。(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