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大理喜洲: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昆明信息港    10-20 11:56:05

金秋十月,喜洲古镇秋意渐浓,成片的稻田翻涌成金色海洋,与苍山洱海的碧水蓝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然水墨画卷,引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微信图片_20251020095826_9_1908

混改破局 搭建融合发展新平台

2024年以来,喜洲镇成立大理大喜之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大喜之洲公司”),以“农业景观化、文化场景化”为路径,创新推出“麦田小火车”沉浸式体验业态,将白族扎染、甲马版画等非遗元素融入节庆活动,2025年又接棒喜洲1800亩流转土地种植,有机化种植水稻、大麦等生态农产品,形成了“非遗+农旅”产业链,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走出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251020095824_6_1908

数据显示,喜洲镇今年以来接待游客约299.04万人次,旅游总消费约3.23亿元,其中,中秋国庆假期接待约13.2万人次。

“小田并大田” 激活农业新动能

2024年,喜洲镇启动“小田并大田”工程。通过拆埂、平整、修水、通路等举措,精简沟渠,调整长度,并配套高效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零散田块向连片沃土的转变。

微信图片_20251020095824_5_1908

项目实施后,土地机械化作业率大幅提升,无人机飞防与大型机械实现全覆盖,每亩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大喜之洲公司通过“保底地租+收益分红”模式,推动土地高效流转,带动村集体与农户年均增收成效明显。

与此同时,引入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先进技术,推动多元轮作模式落地实施,有效减少氮磷用量,提升作物产量。

大喜之洲公司以此为基础,同步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稻田景观与生态农业体验项目,走出生态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景区改造升级 打造全新旅游体验

在喜洲镇金色稻田之间,巨型稻草猫巴士、黄牛与劳作扎像相映成趣,一列列穿梭于稻田中的小火车成为社交媒体顶流焦点。大喜之洲公司通过“稻田+铁路”场景再造,将传统农耕区转化为沉浸式文旅空间。

微信图片_20251020095823_3_1908

同时,喜洲古镇启动系统性修缮工程,完成多个传统院落改造,针对墙体开裂、木构腐朽等问题,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修复承重结构与防潮系统,复原照壁彩绘、木雕窗棂等艺术细节。通过“以用促保”机制,修缮后的建筑群活化为非遗工坊、主题民宿,形成“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并在街头巷尾边角地植入非遗文化元素,让游客在漫步青石板路间随处邂逅文化之美。

此外,古镇实施道路优化与慢行系统改造,通过人车分离、智慧管控等举措,实现游客流量与居民出行高效协同。

场景化体验 激活非遗生命力

作为大理市非遗资源最密集的乡镇之一,喜洲镇拥有扎染技艺、甲马版画等非遗项目,众多非遗传承人在此守护文化根脉。近年来,古镇通过“非遗+场景”“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创新模式,推动非遗从“活态传承”迈向“活态创生”,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微信图片_20251020095825_8_1908

在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这里汇聚了扎染、甲马、制香、陶艺、造纸、瓦猫等传统技艺艺。同时,中心复刻了喜洲老街百年风貌,引入酒坊、照相馆、土陶店、竹编坊、美食店、修理店等业态,打造“沉浸式非遗消费场景”。

为构建非遗文化长效保护机制,喜洲镇着力打造特色非遗体验场景,深度整合扎染、甲马、陶艺等当地非遗项目资源,通过建设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展常态化技艺教学与互动活动等方式,让游客与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推动非遗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机。

同时,当地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工坊改造与产品研发,整合非遗传习资源,开发扎染主题民宿、甲马动画短片等跨界产品,助力传统文化破圈。

以节庆为媒 激活农文旅融合新动能

近年,大喜之洲公司深度挖掘传统节庆的文化价值,通过“节庆+非遗”“节庆+农旅”等创新模式,将火把节、七夕、稻田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等业态协同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020095824_4_1908

在今年的稻田文化节期间,游客不仅能参与抓鱼、喜米收割等农事体验,还能在集市上邂逅扎染、瓦猫盲盒、甲马、刺绣等特色产品。同时为木雕手作、酸奶、本地老冰棍、茶叶等产品搭建展示平台,有力带动了“喜米”“喜酒”“喜陶”等特色产品的销售与推广。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发展行稳致远

为提升旅游体验,保护文旅资源,喜洲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文旅融合等举措,全面升级旅游服务,推动古镇从“观光打卡地”向“深度体验目的地”转型。

在交通出行方面,喜洲镇联合大理市开通旅游专线巴士,覆盖下关城区至古镇核心区,同步做好租车、打车、包车等多元化出行管理。针对暑期客流高峰,在重点路段增派警力,新增停车位,实时对路况进行监测,引导网约车至指定接驳点,同时,优化主干道通行效率,改造慢行系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景区管理方面,大喜之洲公司科学规划“稻田体验区”,铺设步道与观景平台引导游客有序游览;当地组建志愿者队伍发放宣传单、动员村民现场劝导旅游不文明行为;警方同步推行“田园警务”,民警辅警巡逻麦田,做好宣传、排查、服务工作,高效化解涉旅纠纷,形成“保护-体验-发展”的良性循环,平衡游客体验与农耕环境保护的动态关系。(昆明信息港 记者曹芸)

编辑:上官艳君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