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村的“新生”,始于两场关乎民生的“搬迁”。2019年,首批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这里,告别了贫困山区的闭塞;2023年“12・02”陇川5.0级地震后,勐约乡、护国乡、王子树乡等山区乡镇的群众,因原有家园地质灾害风险加剧,再次循着“安全”与“希望”的方向,成为振兴村的新成员。至此,多民族大家庭在此扎根,昔日的荒僻地块,渐渐有了烟火气与生机。
“以前在山里,下雨怕屋塌,娃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老人看病得雇车翻山,现在住这儿,心里踏实多了!”这是不少搬迁村民的共同感慨。为了让群众“搬得出”更“住得安”,县委县政府用足了心思,干部们多次实地勘测选址,最终将安置点定在距离县城仅3公里的区域,这里既远离地质隐患,又能便捷享受县城的教育、医疗资源。
走进振兴村,只见一栋栋崭新的民房整齐排列,宽阔的硬化道路连通家家户户,车道护栏沿着道路延伸,守护着日常出行安全;地下埋着长长的雨污管道让污水有序排放;消防水池与室外消火栓随处可见,筑牢安全防线;变压器立在村口,架起稳定的“动力网”,蜿蜒的人饮主管网源源不断送来“放心水”;太阳能路灯在夜晚点亮村寨,成片的绿化装点着街巷,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用房方便着村民生活,这里是千千万万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干净、明亮、安全”的缩影。
这份“舒心”,在振兴小组党支部的引领下,延伸出乡风文明与家园之美的新画卷。党支部始终把营造邻里和谐、团结干事的氛围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抓手,不仅建起“道德讲堂”,还设立“诚实守信榜”“孝道红黑榜”,将村规民约细化完善,让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真正发挥作用。围绕“团结、奋进、知恩、感恩”主题,宣传栏、村务公开栏、文化墙上满是正能量内容,潜移默化中淳化民风;“道德模范”“最美院落”“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好家风家训”等群众性创评活动接连开展,一个个身边的先进典型被挖掘出来,让村民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村寨里渐渐刮起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这份“和美”,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贴身护航”。从项目建设到资金使用,从政策落实到群众诉求,监督的“眼睛”始终在线:在民房建设中,纪检干部全程跟踪建房补助资金申领流程,在村里“摆摊办公”,对着公示栏逐项核对资金流向,每一笔账目都清晰可查;面对村民担心的贷款审批慢、宅基地分配不公等问题,纪检干部当即对接金融机构梳理流程,组织村民代表参与关键环节监督,让“阳光操作”贯穿始终;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各类专项补助的筹集与拨付都在监督下规范运行,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如今的振兴村,傍晚时分最是热闹。文化广场上的太阳能路灯亮起,村民们或在健身器材上活动,或围坐聊天,多民族语言交织在一起,满是和谐;打开手机,村民们能轻松网购,快递进村方便快捷,老人们也会刷着短视频,看看外面的世界;村里极少再有吵架争斗的现象,大家都忙着打理庭院、参与村集体活动,琢磨“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曾经的“搬迁户”,早已成了“村里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守护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园。
风拂过振兴村的街巷,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暖光。从“避险搬迁”到“安居乐业”,从“村容整洁”到“乡风文明”,振兴村用实践证明,只要把民生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用精准监督护航政策落地,用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活力,边境村寨的幸福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这扇为“安全”与“希望”敞开的幸福之门,正为边疆的稳定与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