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人员合影。供图
昆明信息港讯 10月18日,云南泊江律师事务所党盟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盟员及部分律所骨干成员,赴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开展“赓续长征精神,凝聚奋进伟力”主题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观展、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专题研讨等环节,推动长征精神与法治使命深度融合,让红色精神成为律所发展与法治建设的强劲动力。
观展悟初心,锚定法治坐标
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位于昆明市寻甸境内,作为承载革命记忆、涵养初心使命的精神阵地,为此次研学活动拉开思想共鸣的序幕。步入馆内,一件件镌刻着岁月痕迹的革命文物、一帧帧还原历史场景的图像资料、一段段饱含热血的文字记载,跨越时空与泊江律所全体人员展开深刻精神对话。这些静态展品化作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既再现了红军行军作战的峥嵘岁月,更为当代法律人坚守职业初心、践行法治使命提供了精神坐标。
观展。供图
讲解员生动讲述长征中的战略智慧与军民深情,尤其提及红军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始终严守纪律、坚守责任,这与法律人恪守职业操守、捍卫公平正义的执业准则高度契合。参观过程中,大家或驻足研读展陈细节,探寻先辈在特殊时期维护秩序、保障权益的实践经验;或结合自身执业经历梳理感悟,主动将长征精神融入法治信仰,让红色基因成为坚守法律底线、践行执业为民的内在支撑。
观展。供图
重走长征路,激发奋进动能
走出纪念馆,“沉浸式体验”环节正式开启。大家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部分路段冒雨前行,虽无当年雪山草地的崎岖艰险,却让每一步都充满厚重感——脚下的道路成为触摸历史的媒介,透过湿滑且崎岖不平的山路,感知到先辈们踏破艰险、勇往直前的坚韧。
重走长征路。供图
这场短途行军,丈量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与革命先辈的心理距离。大家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云南法律人的“长征路”,早已不是爬雪山、过草地的体力考验,而是在法治云南建设征程中,以专业能力破解复杂法律难题、以责任担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使命坚守,是以身作则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实践。
忆苦怀先烈,思甜问担当
“忆苦思甜”环节,大家围在一起捧着温热的馒头、端着粗粮,就着简单的咸菜等,在质朴餐食中重温革命岁月的艰辛。这顿饭虽然简朴,但与红军当年吃皮带、草根相比,已是“山珍海味”,让每个人深切体会到伟大事业背后,离不开不怕艰辛、坚韧不拔的意志支撑。
忆苦思甜。供图
大家在餐食间交流感悟时一致认为,法律事业的根基始终在于“不忘来时路”的清醒认知,在于“人民律师为人民”的初心坚守。唯有守住这份初心,才能在执业中不偏航、不迷失,让法律服务真正贴近云南的百姓;也唯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才能让律所在行业发展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为昆明律师行业的规范发展贡献基层力量。
重温入党誓词,凝聚前行力量
参观与体验环节结束后,纪念馆鲜红的党旗下,律所党员整齐列队、举起右拳,在领誓人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誓言回荡在展馆上空,既是对入党初心的重温,更是对赓续长征精神、践行法治使命的郑重承诺。
观展。供图
党员们眼神坚定、神情肃穆,每一句誓言都饱含对党的忠诚,每一个动作都彰显党员的责任担当;非党员员工在旁静静注视,深受感染,纷纷表示将以党员同志为榜样,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在工作中坚守职业底线、勇担时代使命,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赓续长征精神,凝聚奋进伟力
研学活动中,全体人员在屋檐下、雨声中召开了“赓续长征精神,凝聚奋进伟力”主题学习会。与会人员结合所见所感,围绕“如何将长征精神转化为云南法治建设与执业实践的动力”各抒己见、凝聚共识:
要传承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意识,将其转化为严格的执业规范,严守廉洁底线,确保每一次法律服务都经得起法律与道德的检验;
要学习长征“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协作精神,通过协作办案、业务交流等方式提升团队凝聚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合力;
要践行“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长征意志,在复杂法律实务中锤炼专业本领,以优质服务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主题学习会。供图
云南泊江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泊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如今生活条件改善、精神文化丰富,但长征精神永不过时。对泊江律所而言,赓续长征精神,就是要坚定‘人民律师为人民’的信念,把每一个案件办实办好;就是要保持‘忆苦思甜’的自觉,珍惜发展机遇,将对先辈的崇敬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就是要落实‘战斗中学习、学习中战斗’的要求,在实务中提升专业能力;更要秉持‘笃定行践’的作风,把责任使命融入每一次法律服务,采取行动、拼力去实践,让长征精神成为律所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密码’”。
此次主题研学活动,既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传承,更是一场锚定未来的思想赋能。云南泊江律师事务所将以长征精神为指引,把“坚定信念”刻进执业底色,把“担当使命”融入服务细节,以专业为笔、以责任为墨,在法治“新长征”路上书写执业为民的合格答卷,为律所高质量发展筑稳根基,也为昆明市律师行业的红色教育实践与法治建设注入“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