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10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林草局、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十四五”以来,云南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农业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子。
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
“十四五”以来,云南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乡村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比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1993.5万吨。同时,果菜茶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其中,蔬菜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72%的蔬菜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水果产量达到1500万吨,外销量达65%,云南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生产基地。
“十四五”以来,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2024年达到16307元,实现“两个高于”目标,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时,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8%,2024年达17450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云南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玉米、马铃薯、花卉、甘蔗、烟草等领域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水稻杂交种不育机制和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高原山区重要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20年的60%提升至目前的62%,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20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55%。
此外,全省卫生户厕覆盖率、污水治理(管控)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78%、61.8%、95%,较2020年分别提升20.5、34.8、57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建成乡村振兴村近1000个、全国文明村镇178个。
多类云品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全省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来打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10+3”重点产业,初步构建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从1.9∶1提高到2.3∶1,今年有望提高到2.5∶1。
以“云花”“云咖”“云药”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壮大。种业创新方面,“十四五”以来,省级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有1254个,国家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有1016个,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在设施农业方面,目前,鲜切花基本全部采用设施种植,其中智能化设施产量从“十三五”末的16亿枝增加到42亿枝,占比超20%,提高约9个百分点;优质花比例从40%提升至60%以上,实现量质齐升。设施小浆果产量从“十三五”末的6.4万吨增加到17.4万吨,产量占比达48%,提高20个百分点。建成39个中药材GAP基地,涵盖10个中药材品种,GAP中药材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咖啡精深加工率从“十三五”末的20%提高到80%,咖啡全产业链产值从318亿元提高到800亿元;中药材产地、趁鲜、饮片加工快速发展,2024年全省中药材企业加工产品产量在70万吨左右、较“十三五”末增长42.8%。在冷链物流方面,基本建成覆盖蔬菜、水果、花卉等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区域性冷链物流设施集群,建成冷库库容780万立方米,每年可处理果蔬3500余万吨。在数字农业方面,累计建设10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此外,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园区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建设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2个农业产业强镇、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有机产品证书2797张,绿色食品产品3652个,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茶叶、蔬菜、咖啡有机认证面积均居全国第一。
“十四五”以来,全省从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基地建设、科技赋能、主体培育5个方面助推林下经济和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底,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5861万亩,林下经济产值由2019年的65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34亿元,居全国第二。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
近年来,全省把粮食作为“1+10+3”重点产业体系的第一产业,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省大力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每年支持创建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县35个、单产提升乡镇40个,建设超100万亩高产样板。2024年,全省粮食综合单产达到312.9公斤,较2020年增加9.6公斤。同时,切实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267.03万吨,单产179.81公斤,分别增长1.1%、1.2%。当前,秋粮已收获七成。
在加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全省农林水支出5年累计达4398.9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14.07%,超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在周边省份中保持第一。其中,累计争取中央衔接资金876.08亿元,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省本级财政安排衔接资金394亿元,居各省省级资金规模第一。
从投入重点来看,聚焦“1+10+3”高原特色农业强化产业投入,5年安排资金1351.72亿元,支持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王牌。从投入方式来看,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放大投入效应。其中,切块安排衔接资金21.79亿元,支持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74.89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对农业企业贴息1.5亿元,支持企业777家,带动企业新增贷款141.4亿元;安排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奖补资金14.77亿元,支持省农担公司为市场主体提供担保直接融资611亿元,业务规模居全国前列;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56.2亿元,为全省2890.3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设立规模30亿元以上的农业股权投资基金,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全省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同时,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农民主体作用和内生动力持续迸发,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全省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39.24万元。此外,基本形成“政银担保投”共同组合的农业产业多元投入机制,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财政“三农”投入总量2024年再破千亿元,全省衔接资金国家绩效评价考核连续两年获A等次,中央奖励资金5.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