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9时,试营业期间的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该中心负责人邓筠正在协调各类轻健身器材入场安装;鼓楼街道桃源社区的“小院惠民集市”里,云南地理标志协会工作人员正帮居民挑选云南特色菌菇,市集上的叫卖声、欢笑声交织成热闹的晨曲……
盘龙区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从民生的小切口入手,打造出覆盖老幼、连接人才的幸福网络,让“家门口的便利”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一刻钟”精准对接需求
自9月试运营以来,小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家”,大家来这里练八段锦、上钢琴课。“10月28日我们将正式营业,轻健身、虎杖热疗、助浴陪诊等服务都会引入。”邓筠说。走进小坝社区“多元邻里坊”,快递小哥在“蜂享驿站”里喝着热水,给手机充电,妈妈带着孩子在“童萌亲子园”看绘本,“健康小屋”里社区医生正为老人测量血压……作为“家”文化主题社区,小坝社区整合各类政府资源,用七大主题空间把社区打造成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温馨家园。
小坝社区以改善辖区民生为中心,以居民需求为指引,以数字化整合社会资源为手段,完善服务圈基础项目建设,做细做强一刻钟特色创新服务,以智慧社区“一站式”的综合社区服务,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创建出一张体现小坝特色、符合社区内涵、蕴含人文情怀的多功能市民服务聚集地名片。
如今,小坝社区这个“生活圈”已覆盖4万居民,与社区1251个商业网点相互补充,从96个便利店到3个综合超市,从78个早餐店到48个保健养生点,基本保障类与品质提升类业态“双线并行”。小坝社区还创新搭建“中国式幸福平安社区”智能系统,居民打开“云闪付”就能找到附近的服务项目。
“一刻钟便民生活节”更是将所获利润的10%存至“小坝邻里基金”,主要用于部分小区提升改造、困难群体帮扶、成立卫生服务站等,为社区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圈”融出市井烟火
如果说小坝社区的“一刻钟”优势在“全”,那桃源社区的特色则在于“融”——让旅居人才与市井生活撞出别样火花。
在桃源社区“旅居人才驿站”,挂着很多中国结、扎染作品。旅居昆明三十余载,台湾手工艺人林淑丽早已是“老昆明”。她以自身优势及专长助力社区的发展,2021年她的巧丽坊工作室入驻桃源社区一家亲工作坊。她教授社区居民编织中国结等,持续开展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与社区居民群众深入交流,拉近邻里距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茶文化推广者陈宥霖是“旅居人才沙龙”的项目主理人,他常在社区文化活动室举办“宥霖说茶”沙龙,系统地将茶艺培训、茶品鉴、茶文化讲座纳入“活色生香”活动体系。“旅居人才驿站”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并利用社区宣传网络广泛招募参与者,让原本只局限于小圈子的雅事,走向更广阔的市井街坊。居民王阿姨是沙龙的常客,她说:“以前觉得茶艺很难,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学到茶艺。”
同时,云南地理标志协会“云上美好生活”的云南特产长期在“桃源共享会客厅”实体展示,社区内的院巷变成了“惠民集市”。这里销售的鸡蛋、特色菌菇、优质粮油、云南咖啡等,都是拥有“云南地理标志”的优质产品。这种“香”,直接关联着家家户户的厨房与餐桌,是关乎民生幸福的“实在香”。
从“一老一小”的日常需求到旅居人才的文化归属,从市集的烟火气到服务的精准度,盘龙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始终围绕“人”做文章,丈量着城市服务精度的同时,也传递着社区生活的温度,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交出了生动的基层答卷。(昆明日报 记者胡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