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厚植成长沃土让青年人才“拔节向上”
昆明信息港    10-21 08:30:0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也是人才队伍的中流砥柱和未来支撑。近年来,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以下简称“昆烟”)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工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通过青年职工职业生涯“成长树”模型下的“青苗计划”“青云平台”项目和“鲲鹏计划”以及青工技能大赛等平台,积极构建师带徒、赛训结合等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层层搭建人才成长阶梯,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让广大青年人才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持续 “拔节向上”,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

吕烁屹

95后操作工借力“鲲鹏”成修理能手

31分钟!这是去年昆烟制丝车间机械修理工吕烁屹在全厂烟机设备操作竞赛KT3机型组的成绩。正是凭借这场拼实力的竞赛,这名95后年轻人从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车间首批提前转正的青年修理工。

如今,吕烁屹在车间已经能独立处理设备常规故障。谁能想到,2年前他还是只会按流程操作机器的操作工,而这场蜕变的起点,是车间 “鲲鹏计划” 递来的橄榄枝。

2022年8月,吕烁屹入职昆烟,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投料、松散、加料、切丝、烘丝、加香、风送……一年多的时间,他迅速熟悉了各个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当时我把车间所有设备都开了一遍,也想多提升一下自身的专业技能,正好车间也有机会,自己就积极报名了。”吕烁屹口中的机会就是“鲲鹏计划” 人才培养项目。这个项目每年都面向35岁以下机械、电气专业青年操作工选拔修理后备力量。

“当时有30多人报名,12人通过了理论和实操考核。”吕烁屹坦言,虽然从书本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但面对具体的修理难题还是无从下手。对此,他利用周末到厂跟班,跟着修理师傅 “看图纸、记流程、学拆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设备型号与维修要点。2024年元旦,吕烁屹正式从生产班转入修理组,开启了修理工的职业生涯。

理论知识与设备实际的差距,才是他首要跨越的鸿沟。为了跟上车间老师傅的节奏,他琢磨出 “三步走”学法:师傅检修时全程拍照,每晚整理成30余个设备的电子维修案例;遇到同类故障主动请缨上手,让师傅盯着纠正动作;四个修理组轮训时,每类设备都逼着自己学习一遍。

去年,昆烟启动厂级劳动技能竞赛,吕烁屹主动报名参战。这场竞赛要求选手在45分钟内完成KT3机型的全拆、检查、重装及试生产,实操方案全靠硬练。“我们经常是早上7点背理论,下午1点半进车间,教练陪着练到凌晨1点半才走。”吕烁屹表示,备赛期间自购手机支架录制现场操作视频,回家后反复回看纠错,一个拆卸动作常常练到手臂酸痛。

这份坚持换来了回报:昆烟厂级比赛夺冠后,当年10月的集团赛事中,吕烁屹再将时间压缩至29分35秒,以绝对优势领跑。谈及今后的规划,吕烁屹始终怀揣着对技术的敬畏与热爱。“我的目标是5年内吃透老师傅的‘绝活’,把所有特殊故障都搞明白;以后有更高等级的比赛,还要接着去拼。”他希望依托“鲲鹏计划”的持续赋能、老师傅们的经验传承以及各类技术竞赛的实战舞台,进一步深耕设备维修领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型人才,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更大价值。

马航

职场“小白”变为物流一线“多面手”

从成品入库区到辅料出库区,从机器开停到故障排查,从现场跑腿到中控盯屏,一年的摸爬滚打,昆烟物流科物流监控工马航褪去了学生气,不仅熟练驾驭了设备操作与故障处理的日常,更将宣传特长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从对岗位职能一知半解的 “小白”成长为物流一线的“多面手”。

“刚进厂那阵儿,我对着机器都发怵,机械原理全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到现场根本不管用,全靠师兄拉了我一把。” 马航说,他在成品入库区跟班,车间里不少设备时不时就出点小状况——托盘堆得好好的突然歪了,或者传送带一颠托盘就挪了位,得赶紧用撬棍调正,不然机器没法运转。

按照课本的杠杆原理,马航想找支点将托盘撬起来,但是真上手之后发现根本不管用。“课本上都说找支点就行,可真到上手,我憋得脸红脖子粗,撬棍纹丝不动。” 马航说,每到这时,师兄总会过来手把手教他,两个人配合一个点一个点试,找着“巧劲儿”就能轻松地把托盘撬起来。

跟着师兄在现场摸爬,马航慢慢把书本知识融入车间的实际操作中。更让他受用的是师兄教的协作 “窍门”。成品入库区面积大,机器分散在各个角落,有时候马航在这边处理完故障,得让师兄在另一边调系统参数,车间里机器轰隆响,扯着嗓子喊也听不清,两人就打手势,有了默契不用来回跑着传话了。

天天跟师兄和老师傅们一起学习,马航发现身边的人都是技术“大拿”,但他们都很低调。“去年,在车间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我试着把身边师傅、师兄的故事写成人物稿件投出去,没想到登上了央媒平台。看到自己的文字被认可,心里又惊喜又激动,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马航说,这次尝试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发现车间里藏着不少低调的老师傅。

在技术上,马航从没停下学习脚步,工作一年时间就评上了助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不管是网络基础知识、AGV机器人操作,还是物流系统编程培训,每次有相关的培训通知,马航都第一个报名。“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车间领导对年轻人培养的重视,不光经常组织专项培训帮我们补技术短板,还鼓励我们跨岗位学习、参与重点工作。”对马航这样的新人来说,这既是信任,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去年,昆烟举办第二届物流技能竞赛,在车间领导的关心下,马航和同事们集中备考集训。“虽然最后没拿到好名次,但是收获颇多。”马航表示,通过技能竞赛把以前脑子里零散的知识点全串起来了,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的马航更忙了,但对今后的规划也很明确:“以后想在技术上再钻深点,活动主持也多多参与锻炼一下,宣传也想搞出点新意,让身边低调的老师傅们被更多人知晓。”在昆烟这片重视青年成长的土壤里,这个既懂技术又爱动笔的青年,在一线岗位上以技赋能、以文传声,踏踏实实地发光发热。

刘冰彤

扎根一线守好产品质量生命线

“产品质量是第一生命线,更是消费者的口碑。”工作5年来, 昆烟卷包车间业务员兼质量垂直管理员刘冰彤始终扎根昆烟质量管控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职工对质量工作的坚守。

2020年,从食品科学专业毕业的刘冰彤进入昆烟,首个岗位就是机器操作岗。“每个人刚进厂的时候都要到车间学开机器,主要就是和设备打交道,开机器、盯流程,一点儿都不能马虎。”这段经历,也为她后来的质量工作打下了基础。

面对新的领域,刘冰彤利用业余时间 “充电”,积极向老师傅请教,半年后顺利进入工艺质量组辅料上机适应性小组。这一岗位聚焦辅料与生产设备、工艺适配性验证及质量保障,通过系统性测试与评估,确保辅料在实际生产场景中稳定、合规、高效地发挥作用,从源头规避因辅料适配问题导致的生产故障、质量缺陷或效率损失。

“第一次接触辅料研究,才知道烟用辅料的松紧、厚薄都影响产品的最终品质。”对此,刘冰彤向老师傅虚心学习,记录前后数据的变化,逐步摸清了辅料与生产适配背后的核心症结与关键影响因素。一年后,她的岗位又调整为工艺质量组办公室业务员。

今年6月,刘冰彤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挑战——兼任封箱区质量垂直管理员,负责整个区域的质量管控。“刚上任时真是手足无措。”在刘冰彤看来,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协调:“质检员按标准卡质量,操作工怕耽误产量不配合,修理工觉得小缺陷不用修,我夹在中间特别难。”加上对设备了解不够,出现问题时,刘冰彤都分不清该找电工还是修理工。

为啃下硬骨头,刘冰彤每天8点30分到岗,先梳理紧急业务,一有空就到现场学习,下午5点下班后回办公室处理数据统计和撰写材料。“不懂就追着作业长、修理工师傅问,慢慢就理顺了。”刘冰彤说。

不仅是日常的主动学习与积累,各类技能竞赛也成为刘冰彤锤炼本领、加速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去年红云红河集团首届工艺质量岗位技能竞赛中,刘冰彤获得了物理检验组的第一名。“在厂级选拔赛的时候,车间鼓励我报名,最终我以全厂第五名的成绩参加集团比赛,没想到还拿到了好名次。”刘冰彤通过竞赛才发现,岗位里藏着许多未吃透的知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的刘冰彤,既能凭经验快速识别作业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又能从容沟通协调各方的诉求。“进厂以来的岗位虽然有变动,但都在产品质量控制领域,在每个岗位都收获颇丰。”从一线操作工到工艺质量组办公室业务员,再到封箱区质量垂直管理员,刘冰彤的5年成长路,正是昆烟青年在多岗位历练中扎根专业、守护质量的生动缩影。

李春宏

从一线操作工成长起来的信息化技能骨干

从2019年进厂成为成型机操作工,到如今能挑起信息化建设和设备改造的大梁,昆烟滤棒成型车间电器修理工李春宏进厂5年来的成长路,就是车间里年轻人靠实干立身的典型案例。

“以前开机就机械化地盯着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关注会引发故障的隐患点。但现在眼里全是密密麻麻的参数和线路图,还有车间设备的布局调整,干的活儿真不一样了。”李春宏笑称,从成型机操作工到深耕信息化领域以及攻坚机器旧改项目,肩上的担子也重多了。

李春宏岗位的调整,源于一个契机出现。“当时工厂有一个信息建设的项目,正好我大学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又熟悉3D建模,就被挑出来进了项目组。”李春宏表示,一年后回到车间,就主要负责梳理车间信息化建设数据采集点,为后续数据采集、故障报警、网页质量分析、生产管理等提供依据。从此以后,李春宏的主要岗位职责彻底转向了技术攻坚。

2022年,李春宏正式成为一名电气修理工,也是新的挑战。对此,他上班时间时刻跟着老师傅现场学习,业余时间自己看图纸、学理论,晚上钻研技术资料、复盘实操细节,在稳扎稳打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我们领导以前也是电工,还教我每个设备都可以从检测入手来熟悉,这法子很管用。”在他看来,这背后离不开车间领导的支持和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自己才能得到快速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李春宏更是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从昆烟到红云红河集团再到云南中烟,虽然每次的名次不是太理想,但他照样次次积极报名参加。“竞赛能系统地学习国外的一些设备的运行原理,比自己琢磨效率高多了。”李春宏说,这种学习机会能把学到的理论更快地和实践结合起来,少走很多弯路,是对个人业务能力的一次高效充电,成长更快。

旧设备改造一直是昆烟的常态化任务与攻坚方向。去年以来,车间不少旧设备下线,零件还能用,他和同事就牵头改接口,让这些老旧的设备配上新零件后还能快速运转。

李春宏以下线的自动换置器用在成型机设备为例,再购入一台新设备需要193万元,但李春宏和同事只要按照图纸“一对一”加装继电器,投入几千元就能让两台设备的启动信号对接起来,设备就能正常运转了。目前,他和同事已经完成了一台成型机设备的改造。

除了设备改造,李春宏还参与了车间成型机设备的提速,平均提速10%以上。在他看来,虽然现在工作任务繁重,压力确实大,但看着改造后的老设备继续“发光发热”,提速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高效产出,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再累都值得。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李春宏是这样总结的:“领导给机会上手练,竞赛赶着你往前跑,老师傅们手把手教,想不进步都难。”从操作工到技术骨干,这个年轻人在滤棒成型车间的轰鸣声里,用5年时间实打实写出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从吕烁屹借力“鲲鹏计划”变为修理能手,到刘冰彤在多质量岗位历练中守护品质生命线,再到马航在师徒传承与跨岗学习中成长为物流“多面手”,以及李春宏依托项目契机与技术攻坚成为信息化骨干,这四位青年的成长轨迹勾勒出全体昆烟人才培育的清晰路径。这些青年以主动学习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平凡岗位上深耕细作,既实现了个人价值的跃升,也为企业发展注入鲜活动能,正是 “沃土育新苗,实干成栋梁” 的生动诠释。(昆明日报 记者缪亚平 通讯员薛瑞

编辑:周姝雅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